删除|云从科技能否率先打破亏损魔咒?( 二 )


数据显示 , 2020年我国AI企业数量全球占比25% , 仅次于美国的38% , 尽管相对于美国AI企业 , 我国AI企业在基础层(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仍有较大差距 , 但在应用层面(决策、视觉、语音、机器人)的追赶趋势明显 , 甚至有超越的可能 。
李开复对此就曾表示:相比欧美国家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有很多争议 , 工业和商业的机器人、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技术在中国更加容易落地商业化 , 这也是一个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的机会 。
而仅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层面 , AI企业就有着巨大的增量市场 。
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 , 2020年 , 中国应用层面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280亿元 , 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6095亿元 , 年复合增速达37% 。
其中最大的细分市场为“视觉人工智能” , 占总市场规模的近半数份额 , 这亦是云从科技等AI创新企业重点发力的领域 。

显而易见 , AI关键技术的突破、大企业的持续下注 , 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 均让AI成为下一个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
【云从厉害在哪里?】
“刷脸支付”“跨境追踪”“3D人体重建”“机器阅读理解” , 这些平时只有在科幻片中出现的词汇 , 正是云从科技的业务立足点 。
资料显示 , 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 , 云从在跨镜追踪(Re-ID)技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阅读理解等领域屡破世界纪录 。
云从强大的技术能力源自公司创始团队的“科学家”成份 。
公司创始人周曦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副总经理李继伟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软件工程师;副总经理姜迅曾任阿里巴巴B2B技术总监 , 盛大网络高级总监等 。
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 , 云从拥有的1000多名员工中 , 其中过半为科学家及工程师 , 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更是达39.21% 。
人才 , 恰恰是人工智能这种高智力密集型行业离不开的要素 。
而仅仅有人才还不够 , 人工智能企业的主要竞争壁垒是技术 , 人才转换技术还需要资金投入 , 这就不难理解像云从这些AI创新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接近营收 。

“技术人才+强力研发”的结果是技术专利 , 截至2021年上半年 , 云从科技拥有专利258项 , 其中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52项和外观设计专利113项 。
与优秀的技术壁垒交相呼应的是公司已形成完善的AI服务业务 , 以及建立了广泛的客户合作关系 。
云从的主营业务包括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
首先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 随着AI技术商业化的加速落地 , 用AI技术赋能各大行业已经成了AI企业的主要赚钱方式 。 云从基于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领域的强大技术壁垒 , 已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个领域铺开业务 。
其中 , 智慧金融领域 , 公司在智慧支付、智慧营运、智慧触电、智慧风控方面均有解决方案 。 客户包括6大国有银行在内的400家金融机构 。
智慧治理领域 , 公司的解决方案渗透到社区、校园、园区、医院等多个场合 。 截至2020年末 , 公司智慧治理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投入到警务实战当中 。
智慧出行领域 , 公司涉猎包括民航、轨交、公交、客运站等场所 。 客户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中国十大机场中的九座重要机场在内的上百座民用枢纽机场 。
智慧商业领域 , 涵盖购物中心、汽车4S店等 , 客户包括大众、尼桑、国美、海尔等 。
招股书显示 , 过去三年营收 ,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占公司总营收分别为93.3%、74.0%与68.2% , 是绝对的大头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