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云从科技能否率先打破亏损魔咒?( 三 )


其次 ,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 , 说的简单点就是AI软件授权与技术服务 , 类似于虹软科技将图像领域的算法和应用授权给芯片商及智能手机终端商 。 云从同样将自主研发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授权给相关客户 。

在此基础上 , 云从还建立了“轻舟平台”为代表的通用服务平台和以“千帆计划”命名的生态体系合作伙伴计划 。 2020年 , “千帆计划”已经与10家合作伙伴开展合作 , 实现收入近746万元 。
过去三年 , 该部分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6.4%、22.7%与31.4% , 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
强悍技术与成熟业务的结合 , 让云从在客户资源上建立相应壁垒 。
【上市后的盈利前瞻】
亏损是当前AI创新企业撕不掉的标签 。
正如前文所提 , AI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 , 人才与研发结合形成的技术是其立足的关键壁垒 。
事实上 , 不光是小企业、就连谷歌、百度这样的大咖也很难实现AI新业务的盈利 。 所以 , 云从的亏损自然在意料之中 。
目前 , 包括云从科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及依图科技等AI创新公司亏损现象普遍 。
其中 , 商汤科技过去三年半累计亏损达242.72亿元 , 旷视科技过去三年累计亏损127.67亿元 , 同期依图科技累计亏损61.18亿元 , 云从科技累计亏损26.83亿元 , 为AI四小龙亏损最小的公司 。

AI公司的亏损除了研发费用的高投入外 , 还主要是由上市之前优先股随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账面亏损 。
以云从科技为例 , 2019年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约13亿元 , 2020年为6683.2万元 , 导致当期亏损较多 。 若剔除这部分影响 , 公司18-20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4.06和-6.23亿元 , 实际亏损规模小了很多 。
软件行业对初创公司不友好的地方在于缺乏规模效应 。
举个简单例子 , 软件公司推出软件包(解决方案)会随着适用客户数量的增多 , 开发成本被极大摊薄 , 而初创公司产品刚开始没有太多的客户匹配 , 导致研发费用率较高 。
这一困局将随着整个AI商业化落地的加速得到彻底解决 。
但不容忽视的是 , 目前AI应用层面仅安防、金融、零售等少数领域市场成熟 , 其余汽车、医疗、教育等市场空间极大 , 但苦于数据敏感 , 无论算法成熟度或应用落地规模都仍然较低 。
也就是说 , AI公司的盈利改善 , 不仅在于自身技术的突破 , 还在于数据采集环境的改善 , 应用场景的大规模拓展与成熟 , 这一切并非短期内能解决 。
对于云从而言 , 伴随公司客户的拓展 , 其毛利率在不断上台阶 。 数据显示 , 公司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客户数量由2018年的324名增加至2020年的1264名 。 同期 , 公司毛利率由2018年的21.7%持续上升至2020年的43.5% 。
规模效应正在显现 。
本次IPO , 云从科技拟融资37.5亿元 , 其中募资资金的80%以上将投向研发领域 , 包括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亿元、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亿元 。
在AI技术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的过程中 , 云从科技磨刀不误砍柴工 , 率先借助资本力量加强技术壁垒 , 并在生态建设上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 不可谓不明智 。
未来的事让它慢慢来 , 但要紧的事是做好当下的事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 , 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 , 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