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翻译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 。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注释1、知及之:知,同“智” 。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
2、莅:音lì,临,到的意思 。
3、必:一定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赏析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四个要件,也是为政者必须具备的四种素质 。
一是“知及之”,强调要有治国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
二是“仁能守之”,强调为政以仁为本,有仁心,行仁政,才能保住禄位;
三是“庄以涖之”,对待百姓要庄重的态度,以得到百姓的敬服;
四是“动之以礼”,强调动员、组织、役使百姓要以礼而行,“使民以时” 。
这四个要件,包括了才智、品德、仁爱和尊礼,全部具备了,做到了,才是做到化民为善,达到理想的善政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论语》创作背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
《论语》作者介绍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