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它曾是90后的“装X神器”,一度沦为泡面盖,如今还要离开我们?( 三 )



经过几年的研发 , 世界上第一款kindle终于在2007年诞生 。
分心是阅读的第一大忌 , 为了不让用户在阅读时受其他因素影响 , 这款电子阅读器没有装备任何交互功能 , 仅有物理全键盘、EV-DO网络连接等硬件作为辅助 。
可即便如此 , 定价399美元的第一代在上市五个半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 且缺货状态持续了5个月 , 可见市场上对电子阅读需求旺盛 。

第一代kindle的成功让亚马逊坚定了电子书市场 , 在往后的几年里 , 亚马逊也在不断研发新产品 , 为了不违背阅读的初衷 , 设计者们一直致力于硬件上的提升 , 跟随科技的步伐 , kindle都在轻薄、大容量、续航和护眼等方面做出改进 。

然而无论硬件如何提升 , 市场的飞速发展早已脱离了他们此前的预想 。
在大环境方面 , iPhone的推出极大加速了智能手机的开发 , 比起功能单一的kindle , 人们更青睐涵盖了电子阅读、拍照、社交功能的智能手机 。

在市场方面 , 尽管有着携带不便的缺点 , 纸质书仍有利于记忆和方便储存两大优势 。
有研究表明 , 在阅读纸质书的过程中 , 手指尖的触感、手指翻页的摆动幅度、手掌承受的重量 , 都像是一种“时间胶囊” , 帮助读者记忆;
且读者一旦拥有纸质书 , 书中的内容便会一直存在 ,反观电子书倒是可能会因为机器故障、帐号异常或是企业退出市场而突然消失 。

而在同行竞争方面 , 自电子阅读这一模式诞生起 , 效仿者就蜂拥而至 , 开始瓜分这一大蛋糕 。 仅在国内 , 就有方正、盛大文学、爱国者等数十家企业竞争 , 在2011年国内市场发货量就创下了300万台的新高 。
然而这些成就 , 也只能算昙花一现 , 在不断推新的智能手机面前 , 电子阅读器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就在国产电子阅读器已经小有规模 , 且已有下坡趋势时 , 亚马逊的kindle才珊珊来迟 。 为了抢占这个人口基数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 他们搬出了自己的书库 , 想以量取胜 。
当然 , 仅凭一项优势是很难和整个市场抗衡的 , 为了在中国站稳脚步 , kindle决定将喜爱追求潮流、受电子产品影响较深的90后、年轻白领为目标受众 。 而最能吸引这批潜在用户的方法 , 便是独具创意的营销 。
2014年 , kindle就在上海静安寺地铁站设立了一个放有2000本书的巨大书架 , 而中间的广告牌则显示:想将这里的书都带走 , 一部kindle就够了!

这一强烈的反差瞬间突出了kindle的便捷性 。 而后推出的会员服务、生词提示、书籍推送等业务 , 也增强了用户的粘性 。
凭着这一系列的营销 , kindle很快便在中国站住了阵脚 。 追逐潮流、渴望知识 , 或是被那些美好广告语所吸引的年轻人都关注到这款便捷的电子阅读器 ,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 , 中国已经成为kindle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市场 , 可谓是在国内出道即巅峰 。

那时候 , 最新款的iPhone不是判断人们是否走在潮流前线的唯一标准 , 而是那并不这么亮眼的kindle;对于他们而言 , 拥有了kindle就等于自带知识分子的气场 , 享受着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 登上了精神世界的顶端 。
只可惜这一巅峰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 仅限制在阅读上的功能仍是难以跨越的硬伤 , 且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愈发强大、纸质书市场迎来复苏 , 人们发现自己对kindle的需求愈发削弱 。
或者说自己本就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 , 即便是真的要看书 , 也不只有kindle这一个渠道 , 当初之所以购入机子只是因为三分钟热度和受装X心理的驱使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