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增感染者连续七天破两万,精准防控难在哪里?( 三 )


前述地方疾控人士指出,根据政策要求 , 不用进行全员核酸的前提是当地疫情传播链清晰、能及时溯源 , 这与当地的流调能力直接相关 。但事实上,各地流调、病毒追踪和溯源的水平差异很大,对一般中等城市 , 尤其对一些缺乏流调能力的县城而言,面对奥密克戎的传播,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摸清传播链、找到源头,结果很可能是出现社会面传播 , 多点开花,不得不重启区域全员核酸 。
她还指出,“二十条”不再判定次密接后,可以一定程度减轻基层流调压力 , 但大规模疫情暴发时 , 不断攀升的每日新增确诊患者和他们的密接,对基层流调队伍而言,仍然是不小的压力 , “基层的问题不仅是缺人,而且缺专业流调人士” 。
沈洪兵指出,核酸检测是疫情早发现的重要手段,是评估疫情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疫情传播扩散的重要前提 。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 。
封控精准度或进一步提高
二十条优化政策中 , 除对全员核酸的限制之外,对防疫效果影响很大的调整还有两点:一是不再判定次密接;二是重新划定了风险区,取消了中风险区,并且缩小了高风险区封控范围,从小区变为单元、楼栋 。
前述地方疾控人士说,在风险区的划定上,以前是一个面,现在是一个点,封控范围更小了,但封控的精准度提高了,疾控人员要根据确诊者的行动轨迹、生活工作习惯、暴露情况来划定风险点位,需要有专业的研判,最终考验的仍是基层的流调能力 。
她说:“最近有国家卫健委督导组在地方指导防疫工作时提出,封控范围未来可能会进一步缩?。?不再是一个单元,甚至可以缩小到感染者的上下左右邻居,只需要封几户 。”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11月21日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下简称《方案》)中 , 对“二十条”中关于高风险区降级条件“打了个补丁” 。
“二十条”措施规定,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 , 降为低风险区 。但《方案》进一步明确: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 。专家指出,这是为了阻止一些地方“一刀切”解封,相当于“安上了一个阀门” 。
11月21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中,进一步明确了居家隔离对象包括以下几类: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
“二十条”发布以来,因为将次密接、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等多类人群从集中隔离转为居家隔离,社区的防控压力增大,对于基层流调、核酸检测和风险区管理等工作带来挑战 。“以前几乎很少有人要居家隔离,现在除了密接都要居家 。”前述疾控人士感慨道 。
一位病毒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居家隔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要有单独的房间、不与非同住人士共用卫生间厨房、家庭面积不能太小,同住家庭成员不应有高风险人士等 。社区需要先调查隔离人士是否符合居家条件 , 并对居家隔离生活提供详细的宣教指导,比如用完洗手间后如何消杀、家庭内部成员如何不进行接触等 。
但前述疾控人士透露,由于短期内需要居家隔离的人数太多,社区很难有精力对所有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估,再分类处置,“据我了解,目前居家隔离的人在物资这块大多是自力更生,很多家庭成员在隔离期并不避讳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