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历史简介 关于即墨历史简介


即墨历史简介 关于即墨历史简介

文章插图

即墨历史简介 关于即墨历史简介

文章插图
1、即墨历史悠久 。境内已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据以确认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 。(商、周时 , 即墨属莱夷地 。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 , 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莱共公奔棠”,棠属莱夷,古城址在今移风店乡古城村 。齐灭莱后,即墨属齐 。公元前347年左右,齐威王以万家加封即墨大夫 。当时的即墨城在今平度县东南部朱毛村一带 。战国时期,即墨城是一个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的地方 。在古代货币中,有即墨“刀币”,其面文字样迄今已发现“節墨法化”、“節墨之法化”、“節之法化”数种之多,以此足见即墨在经济贸易上的地位 。后来的田单以火牛破燕军之战,更使即墨成为历史名城 。
2、秦统一中国,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 。公元前206年,项羽徙田市为胶东王 ,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立熊渠为胶东王,公元前154年和公元前148年,汉即墨历史简介 景帝先后立刘彻、刘寄为胶东王,都以即墨城为都城 。
3、西汉时 , 今即墨县境内除含有古即墨县的东南部外,尚包括壮武县、皋虞县、不其县等地 。壮武县城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 皋虞县城在今温泉镇东皋虞村,不其县城在今崂山县城阳之北,另有汎乡侯城在今留村乡舞旗埠东 。新莽时期,即墨改称为“即善”,壮武改称为“晓武”,皋虞改称为“盈庐” 。新灭后,“即墨”等旧名恢复 。东汉建武年间,皋虞县废除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即墨、壮武、不其三县均属于魏,即墨县隶北海国,壮武县隶城阳郡,不其县隶东莱郡 。晋统一后 , 即墨、壮武两县的隶属关系未变,不其县属长广郡,且为郡治所在 。十六国时期,即墨一带在约100年间,隶属关系转移无常,大致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燕等国 。南北朝时期,隶属于宋时,壮武县废除;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即墨县与不其县同时废除 , 并入长广县 。
4、隋朝,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三县故地,属莱州(东莱郡) 。唐及五代时,属河南道莱州 。宋时 , 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 。金改京东为山东,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 。元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先后隶益都路、淄莱路、般阳路莱州;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隶胶州府: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 , 即墨县再次被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县);约在1349年(元至正九年)前恢复建制 。明时,属山东?。趿デ嘀莞?nbsp;, 1376年(明洪武九年),归胶州领属莱州府 。
5、元末明初 , 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 。即墨东南环海,以山为岸 , 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海防重地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 , 在县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1402年(明建文四年)置鳌山卫(在今鳌山卫镇) , 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 , 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
6、清代,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 , 清末改属胶州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德国侵略者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占胶州湾 , 强迫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今青岛市及崂山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失利 , 无暇东顾,1914年,胶澳租界又为日本夺去,至1922年才为中国收回,置胶澳商埠 , 后称青岛市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