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超3亿的中远海控被低估了?事实并非如此


日赚超3亿的中远海控被低估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插图
作为全国排名前五的航运巨头,中远海运在近两年时间里业绩不断刷新记录 , 其盈利已经远远超过公司开办以来的盈利总和 。
仅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72.1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约43.74% 。按照270天来计算,中远海控今年前三季度平均每日净赚超3亿元,赚钱速度让茅台都感到汗颜 。
可公司股价却一直震荡下行 。业内普遍认为 , 中远海控被深度低估 。那么中远海控真的被低估了吗?未来船王是否再度会回到过去亏损大户?
"海王"的前世今生
谈到中远海控 , 一般投资者可能比较陌生 。
不过,说起它的前身中国远洋,想必不少人都有印象,多年前可是红极一时、炙手可热的"大牛股" 。
2005年,我国刚好在全球海运市场站稳脚跟 。因此同年成立的中国远洋,从一开始就拿到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订单,一时间风头无两 。
该公司又于2007年斥资346亿元收购了中远集团旗下的干散货运输业务,并购完的头两年效果喜人,干散货业务营收分别达到496亿元、716亿元,股价曾一度攀升至68.4元 。
只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航运从"酷暑"直接转向"寒冬" 。随着国际航运转向低迷,中国远洋的业绩也一泻千里,在2009年亏损了118.92亿元 。
尤其2011-2012年这两年间,累计亏超200亿元 , 相当于平均日亏损超8亿元,2016年再度亏损约99亿元,一度被称为A股的"亏损王" 。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远洋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并购 。2016年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正式重组,成立了中远海控 。
而近年来,在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下,扰乱了航运的正常周期 , 运输需求骤然减少,许多企业都选择了各种方式规避风险,或停运,或减线,使得集装箱航运费用上涨 。
航运业重要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连续上涨并屡创新高 。中远海控也抓到了这一时机,承接大批订单并一举翻身,这个"周期之王"仿佛又回来了 。
"过山车"上的货代人
经历两次资产重组之后,中远海控的主营业务由干"散货航运业务"变成了"集装箱运输业务",业务板块也从最初的6大业务单元缩减至集装箱航运和码头两大业务 。
集装箱的价值在于将海运业务链条"标准化" , 以最小业务单位建立起来的揽货、清点、装卸、运输等全流程的现代航运系统,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极大促进了全球贸易 。
话说回来,这门生意的本质其实就是在海上送快递:中远海控是那个快递员,将一件件货物就是就是外卖 , 放到了"外卖箱"——集装箱,然后再通过"电瓶车"——船只进行运输,送到指定的位置 。
这与此前的干散货业务不同,集运业务承接的货物几乎来着所有行业,包括家电、家具家居、纺织品、服饰鞋履货物等,这些产品的需求整体相对稳定 , 受宏观经济波动相对较小 。
不过,航运业本身,又是一个"周期性"的典型代表 。船舶作为重工业品,根据订单与交付的时间差推算,一艘集运船交付周期约为2年,需求与供给往往容易形成错配,这也塑造了行业较强的周期属性 。
以中远海控为例,历年的净利润犹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且曾多次陷入近百亿巨亏 , 也曾收获超百亿利润,真符合那句"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
因此,航运业的真实面目其实是"牛短熊长",能让航运公司日进斗金的时间,只有需求过剩导致运力出现瓶颈的那段短暂窗口期 。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 , 却将这个窗口期放大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