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图源 |《觉醒年代》
作者 | 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01
“博士不博”
昨天听到一个说法蛮有趣——应该也不是很新鲜的说法了,但刚好联想到一些问题:
“博士”这个叫法其实不对 , 博士不博,恰恰是无比的“专”,博士论文就在小小的研究领域内,在全世界可能只有几个人关注的小问题上,作出一点点推进创新 。
我们常说高三是一个人知识水平的巅峰 。这话主要是说进了大学我们就开始打游戏谈恋爱不学无术了 。但不那么戏谑地来理解,这话也很有道理: 中学阶段先是一个文理综合的整全教育,然后文理分科,接受全面且相对有深度的文科或理科教育;进了本科一下子变窄了,要进一个具体专业;到硕士是二级专业,并且要慢慢有自己的专注领域 , 毕业前写一个小论文;最后是博士,就做一个特别特别小的题目,选定题目、穷尽文献,然后作出一点点推进创新 。
这是一个不断收拢、聚焦的过程 。当然,实际操作上很难这么一步步走 。特别是 , 高中教育还是太机械,本科还是要补上相对学术化的博雅教育 , 最好相邻的几个学科都有涉略 。并且,无论规划如何完善、培养方案如何科学,我们在进入专业领域后也免不了会发现,自己需要补充某些专业外的知识,于是不得不“走回头路”,重新跳出专业看些杂书 。
先浅而博,再专且精 , 这是一个理想的思想成长逻辑 。这不只是因为要 “先都学一遍看看自己喜欢什么,而不是高三一毕业就盲目选择专业” ;我们这里关注的是专和博本身的内在关联 。也就是说,不只是“我和专业”的关系 , 这里要谈的是“专业和通识”的内在联系 。
这儿不会作详细的论证,只是抛出我的看法:至少在人文社科领域 , 不同专业的内在关联是很强的,特别是哲学和其他专业,几乎等于数学和理工科各专业的关系 。在对别的学科缺乏了解的前提下,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突然扎入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很具体的方向,这不只是会让人显得没什么文化,更重要的是 , 专业品质也很可能出现问题 。
02
当前的论文体制:先吃透,再创新
上世纪以来,特别是晚近三四十年,大学规模急剧扩大 。在任何一个小方向 , 如果真的老老实实去穷尽文献,哪怕只是绕不过去的一些重要文献,也已经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了 。但我们的论文体制就是这么设计的,按其理想状态,就是要吃透既有研究,然后作出一点点创新——所谓创新,就是相对于既有研究而言的 。
吃透先前研究的首要理由是,已经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作了周全深刻的思考,我们可以先放下自己的想法,跟着他们走一遍,把基本的方向都探探明白 , 这样做比自己从零开始无序思考有效率得多 。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既不那么聪明也不那么勤奋,因此即便就“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言,读既有研究特别是大学者、经典著作也是最快最科学的方法 。当然此时,“自己的看法”还没有自己的独特色彩,我们只是通过学习、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使之变成了自己的看法 。但这没什么不好,除非你关心的不是“观点”,而是“自己” 。
相关经验推荐
- 2022厦门马拉松领物防疫核酸要求
- 美媒爆料:泽连斯基多次要求后,拜登并未与他就波兰遇袭事件通话
- 新冠口服药被要求即刻下架,专家称该药绝对不应让全民吃
- 空难造成346人丧生,遇难者亲属要求:以重罪指控传唤波音公司
- 乌军总司令被要求低调,或与泽连斯基有矛盾
- 乌要求美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美媒:美国武器库存持续减少,便携式“毒刺”防空导弹等面临“耗尽”危险
- Science撤回天使粒子论文,曾被视为诺奖级发现,4位华人主导
- 波兰议员要求乌方道歉赔偿
- 985大学生“吐槽亲戚”走红,被要求给孩子补课,拒绝后惨遭被骂
- 今日战灰熊欧文确定复出 他已完成篮网六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