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诗歌除外”,高考语文被阉割了几十年没人管


因为“诗歌除外”,高考语文被阉割了几十年没人管

文章插图

因为“诗歌除外”,高考语文被阉割了几十年没人管

文章插图

因为“诗歌除外”,高考语文被阉割了几十年没人管

文章插图
对,就是“诗歌除外”,这四个字是不是特别亲切?从我们上学那会儿起,只要写作文 , 诗歌就是除外,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 , 诗歌还是除外 。以至于,个别作文题其实注明了“文体不限”,学生们还是整齐划一的很自觉的“诗歌除外” 。无论是出题的制度层面 , 还是答题的执行层面,好像大家已经心照不宣 。可是这里头真的没有问题吗?这些年很多人都在关心高考作文,“诗歌除外”的问题不弄清楚,大语文和大语文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文”就无从谈起 。
因为“诗歌除外”,高考语文被阉割了几十年没人管

文章插图
如果我们真的弄清楚了为什么要学语文,那加不加这个“大”字其实无关紧要 。语文本来就是大的,甚至可能是最大的那个 。“为什么要学语文”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里只提供一种完全由我们原创的说法:学语文,就是学会用本国的语言和文字,来和这个世界进行沟通(英语当然也是一种“语文”,但那是用英语去沟通) 。所谓沟通 , 是一种双箭头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反复进行的有来有往的关系,而且,沟通双方应该是对等的关系 。也就是说,沟通的其中一方是“我”本人,另外一方是所有在“我”之外的那些东西(人也好物也好事也好),而“我”和“周遭”是平等对话的关系 。所以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上学学了十几年语文到底是学什么?也是两件事:1、世界一般是用哪些形式在跟我对话,世界可能在传递什么信息2、我应该怎么遣词造句来对世界作出回应如果简单概括一下 , 学语文就是学会“理解世界”和“表达自我” 。所以最理想的学语文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是每一个孩子都配一个老师 , 然后这个孩子只需要正常的过日子,他不必被束缚在学校那个环境中,他会在最真实的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的遇到一些人一些事,而这个老师就像导游一样随时随地进行讲解 。这其实才是语文本来的面目,语文不是什么学科 , 语文就是全部生活的语言+文字形态 。可是最理想的状态显然做不到,所以学校只能以教材这种“简略”的方式教语文:学生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而这些课文 , 是别的一些人,不管是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和这个世界沟通之后的结果 。这倒没什么问题 , 毕竟编教材的专业人士会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文章,他们甚至建议“阅读并背诵全文” 。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们认真学习并背诵了这些名篇名段,他们学会了那些优美的句子,学会了那些精巧的结构,他们将这些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 , 然后写出了可供全班学习的范文 。我们一直以来好像都是这样学语文的,不是吗?如果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是“我的妈妈”,好像全班同学的妈妈都是差不多的模样,如果一个孩子没想好怎么去描写妈妈,也许把自己的妈妈写得像全班作文最好那个孩子的妈妈,是个不错的选择 。是不是觉得不太对劲?语文(或者说作文)的终极目标怎么可能是制造赝品?再精美的赝品,也只能是赝品 。还有比语文更私人的学科吗?语文为什么又难教又难学?因为没有任何老师能单独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私人世界,你不知道他的世界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你自然也不能理解他的表达 。更不要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只追求狭隘的真善美,孩子内心里那些难以启齿的部分,可能就此上了锁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