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风俗 放鞭炮的风俗特点


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 , 当午夜交正子时 , 新年钟声敲响 , 整个中华大地上空 , 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 , 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 , 以示旺气通天 , 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 , 孩子们放鞭炮 , 欢乐地活蹦乱跳 , 这时 , 屋内是通明的灯火 , 庭前是灿烂的火花 , 屋外是震天的响声 , 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个历史故事 , 热闹非凡 。
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 正月初一 , 鸡叫头一遍时 , 大家就纷纷起床 , 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 , 来逐退瘟神恶鬼 。
【放鞭炮的风俗 放鞭炮的风俗特点】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 , 人们便用火烧竹子 , 使之爆裂发声 , 以驱逐瘟神 。这当然是迷信 , 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
到了唐朝 , 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 , 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 , 连续发出爆破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 , 小亭犹聚爆竿灰 。”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
后来 , 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 , 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 , 于是发明了火药 。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 , 声音更大 , 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 。北宋时 , 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 , 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 , 改名“炮仗” , 后又改为“鞭炮”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