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识别|虹膜技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二 )


陕西守护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媒体 , 随着近两年生物识别的火热 , 从科研机构衍生的有技术积淀的公司里出现了一种“以项目的方式做产品、以噱头的方式来做产业”的运作模式 。
简而言之 , 就是写论文、开展会、报基金、拿项目 , 但就是不做产品 。 “这样一批人钻的是国家的漏洞 , 写写论文就能拿项目 , 然后靠做代理、包外壳赚钱 , 日子过的很滋润 , 他们不在乎技术研发 , 也不在乎积累 , 更没有动力去开发一个批量生产、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 于是行业内就出现了看似虹膜技术国际领先的假象 , 实则却让整个行业表面文章太过吹嘘” 。
事实上 , 由于虹膜识别算法对技术的要求甚高 , 虹膜识别技术的研发和突破 , 是需要大量的终端使用数据反馈 , 结合特定使用场景来做现场优化的 , 没有10多年的2B项目积累 , 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 毕竟终极的技术评估标准不是论文 , 而是真正落地的产品 , 也只有被感知的产品和用户体验才有意义 。
虽然目前来看 , 国内虹膜行业呈现的状态很混乱 , 行业不规范 , 但虹膜识别的应用场景却非常广阔 , 尤其是与医疗、社保、信用、金融相关涉及信息安全、身份验证的领域 。
市场教育不足、价格昂贵也是虹膜识别技术普及面临的难题 , 一方面大众群体对信息安全缺乏理解 , 依然沉浸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的狂欢中;另一方面 , 国人面临高科技产品昂贵的价格 , 最常用的解决方案就是用人为的因素来掩盖技术管理的不足 。
随着2B市场大批案例应用的数据积累 , 以及虹膜识别算法的趋于成熟 , 行业内没有技术积累、靠忽悠作秀赚快钱的入局者注定要被时代抛弃 。 到了那一天 , 想必只要涉及身份识别的场景 , 就都有可能使用专业的虹膜识别技术 。 最后 , 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下 , 未来“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是否会成为一种更安全的组合验证方式呢?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