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蕨——传统的中药材

肾蕨(学名:Nephrolepisauriculata(L.)Trimen):附生或土生 。根状茎竖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蒲伏茎向四方横展,蒲伏茎棕褐色,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 。叶簇生,暗褐色,略有光泽,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状大都,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枚举,披针形,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 。叶脉较着,侧脉纤细,自立脉向上斜出,不才部门叉 。叶坚草质或草质,干后棕绿色或褐棕色,滑腻 。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1/3处;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 。
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域,中国华南各地山地林源有野生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 。喜暖和潮润和半阴情形,忌阳光直射 。肾蕨是中国内外普遍应用的不雅鉴赏蕨类,除园林应用外,肾蕨仍是传统的中药材 。肾蕨后背有大量孢子囊,用来滋生儿女 。
形态特征肾蕨是附生或土生植物 。根状茎竖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蒲伏茎向四方横展,蒲伏茎棕褐色,粗约1毫米,长达30厘米,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根;蒲伏茎上生有近圆形的块茎,直径1-1.5厘米,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 。
叶簇生,柄长6-11厘米,粗2-3毫米,暗褐色,略有光泽,上面有纵沟,下面圆形,密被淡棕色线形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30-70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叶轴两侧被纤维状鳞片,一回羽状,羽状大都,约45-120对,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枚举,披针形,中部的一般长约2厘米,宽6-7毫米,先端钝圆或有时为急尖头,基部心脏形,凡是不合错误称,下侧为圆楔形或圆形,上侧为三角状耳形,几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向基部的羽片渐短,常变为卵状三角形,长不及1厘米 。叶脉较着,侧脉纤细,自立脉向上斜出,不才部门叉,小脉直达叶边四周,顶端具纺锤形水囊 。叶坚草质或草质,干后棕绿色或褐棕色,滑腻 。

肾蕨——传统的中药材

文章插图
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少有为圆肾形或近圆形,长1.5毫米,宽不及1毫米,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1/3处;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 。
产地生境生溪边林下,海拔30-1500米 。产中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察隅、墨脱) 。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域 。
发展习性肾蕨喜暖和潮湿的情形,发展适温为16℃-25℃,冬季不得低于10℃ 。自然萌发力强,喜半荫,忌强光直射,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松散、肥饶、透气、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发展最为精采,不耐寒、较耐旱,耐瘠薄 。
滋生体例肾蕨可用分株与孢子、块茎、蒲伏茎滋生 。
分株
滋生最为常用,每年春季4-5月连系换盆,将根状茎纵切为数份,2-3节为一丛,带上根、叶,分袂栽植即可 。块茎滋生即切取带有一部门蒲伏茎的块茎,移栽于松散透水的土壤中,或直接播种块茎,不久均能长出新植株 。蒲伏茎滋生则可用铁丝将蒲伏茎固定在土表,待长出新株后切离母株即可 。分株苗栽植后要连结湿度,遮荫并避免风吹 。
播种
人工播种孢子,以松散、透水性好、洁净的泥炭和砖屑配制成的同化基质作为
播种基质 。基质经高温消毒,杀死其中的杂草种子和病菌 。消毒后的基质放入洁净的播种浅盆中,稍加压实,整平 。播种时,剪取有成熟孢子的叶片,将孢子集中于白纸上,并用喷粉囊袋将孢子平均喷布于浅盆中,不必覆土,播后盖上玻璃,按时从盆底涸水,连结盆内潮湿,室温维持20-25℃,约一个月发芽 。培育2-3个月后,由原叶体长出真叶,即孢子体 。孢子体具3-4片叶时,分栽定植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