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初,京师之围稍解 。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自己打击农民军训练出来的陕西精锐兵士远赴辽东,统领山海关、宁远等辽东将士 。此时,中原叛匪声势渐小,各地叛逆逐渐绝迹,军队士气高涨,崇祯一朝迎来最好局面 。同时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洪承畴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干和战略头脑,深得崇祯信任 。
皇太极围困锦州、宁远长达两年,锦州守将祖大寿多次发书像朝廷告急 。崇祯和满朝文武构想趁此时机与后金军决战,一劳永逸的解决辽东边患 。于是明廷调集大明最后精锐,遣洪承畴统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总兵,九边精锐十三万、马四万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 。
然而大明兵士虽盛,可积弊已久 。军队内部山头主义严重,洪承畴虽然名义上统领八位总兵,而真正能够得心应手的,只有自己从陕西战场带来的嫡系部队 。辽东军队自袁崇焕死后,便逐渐不听调唤,明廷只能以重金维系 。其他边防军队对辽东事务也不熟悉,洪承畴本人也未与后金交锋,对后金的作战方式和军事实力没有直观的经验,边防事务也要依赖辽东军队,洪的处境相当尴尬 。
文章插图
同时明廷常设监军一职,多为皇上亲近之人,不是宦官,便是不懂军事的兵部文官 。洪承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时间缓冲,无法全面深入熟悉辽东形势和后金战力,也没有机会磨合各部矛盾,又常受制于监军 。明军在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且相当致命的形势下,贸然与金军决战,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
崇祯十四年四月,明军于乳峰山初战金军,进展顺利 。洪承畴初战金军,不敢冒进,入驻宁远,兵部尚书陈新甲和监军张若麒多番催促其“刻期进兵” 。洪承畴不仅精通军事谋略,更是侵浸官场多年,谋略深邃,颇负权术,深知监军代表着皇上,为求个人安危得失,向陈新甲、张若麒屈服,军队指挥权落到张若麒这个不懂军事的意气书生手中 。
这也反映出洪承畴非常在意个人利益,其日后投降后金也就是情理之中 。这样的个人心计盘算在明末十分常见 。本来军中各部均有心机,将不由帅,而此时最高统帅权飘忽不定,明军内部更加混乱了 。随后的贸然出击正入后金军“围城打援”的圈套之中 。
七月,明军在宁远誓师,开赴锦州城南 。皇太极闻信急援,昼夜兼行500余里,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 。
明军此时正逢内部发生分歧,各部并未同心协力作战,与后金军两战不利,形成相持 。然而皇太极终究棋高一着,后金军趁着涨潮夺取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 。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军上下陷入更大的分歧 。洪承畴主张就此与后金军决一死战,可是各部总兵基于明军与后金作战多为败绩,惧于金军实力,此时粮草被夺,决战胜算太小 。若胜必为惨胜,各部损失过大,若败能够完整的带领部队撤出,朝廷就不会追究太大的责任,甚至可能还会奖赏 。
总兵们各有心思,都主张撤退 。最终决议清晨突围,可大同总兵王朴惧怕突围不成,当夜率部趁夜逃跑 。这一举动顿时惊动其他各部,结果明军“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陷入混乱和恐慌,将士散乱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 。洪承畴及其他总兵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 。此时人马损失不多,但各部散乱,被金军分别围困在各地,已失去与金军决战的实力 。
相关经验推荐
- 胡惟庸案是明朝第一大案 胡惟庸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何朱元璋要煞费苦心大兴胡惟庸连坐案?
- 余裁缝巧制慈禧衣
- 简述中国饮食养生文化 清朝饮食养生文化
- 明朝人生养成记2传国玉玺获取途径 明朝人生养成记2传国玉玺如何获得
- 女性补肾的清朝宫廷小吃,就是传说中的秘制黑豆
- 清朝婚嫁习俗
- 华为|华为“叛将”开始造车,团队区区千余人,除了组装还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