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睿智的父母 请别误解对孩子的“尊重”

如果你问我,大学学了4年学前教育,究竟学到了什么?我承认,那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如果不去翻书,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 。但是,留在脑子里对我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却是一种儿童观 。
记得那次好像是上学前教育学课,在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儿童是什么?有人说是小树苗、有人说是没长成的“小人儿”,更多的同学认为,是一张白纸,所以,要认真地描绘 。我相信,这是许许多多父母的共识,并且也有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在宣讲着“白纸论” 。可是,我的老师却提出了反对 意见:“你凭什么把孩子当作一张要大人来描绘的白纸?就因为他的生命是你创造的吗?”
那堂课,让当时还年轻的我真正开始思考一个词——尊重 。对我来说,那堂课意义非常 。
尊重生命——当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用这种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母婴工作;当我成为母亲后,一直都在努力用这种态度对待我的孩子 。之所以说“努力”,是因为并非简单说说就能做到、就能做好,我需要不时地提醒和修正自己 。
可是,在别人眼中,我的这种儿童观却经常被误解,而且是极其矛盾的解读,要么认为我娇惯孩子,要么认为我对孩子大大咧咧 。
误解一:把尊重当娇惯
总有父母因为孩子内向、胆小,或者太调皮、好动而发愁,不知道该怎么教育,甚至有的妈妈直接发问:“我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个性?”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既然是礼物,就没的挑,给什么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所谓“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后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个性是很难被彻底改变的 。如果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孩子的先天个性、发现孩子的优势,那就是在跟自己、跟孩子过不去了 。
熊壮壮是AB血型的孩子,虽然不能说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绝对科学,但多多少少也是有一定关联的 。比如说AB型的人对人有一种天生的距离感,这一点在熊壮壮还是个小婴儿时就表现出来了 。抱着他在小区里晒太阳,人一多他就开始烦躁不安,皱起小眉头 。
我的一个同学,在幼儿园做园长,她的女儿也是AB血型的,比熊壮壮的状况更严重——即便上的是自己妈妈任职的幼儿园,可是拿她妈妈的话说,一直上到中班,她还属于“观察者”的角色,整天溜边儿站着,很少融入到集体活动中 。但是,她的妈妈能接受这个事实,从来没有强迫或苦口婆心地劝导女儿,而是以 极大的耐心等待着,等女儿有一天能够主动参与到集体中 。这是一个懂得孩子心理、尊重孩子的妈妈,她本来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的,但她没有这样做,在 她看来,孩子从主观上愿意加入一个小社会,才是真正地接受并适应了这个环境 。
有一次上她们家做客,聊起了AB型孩子的共性 。她有意地统计了幼儿园AB型的孩子,并经常与他们的家长保持沟通 。据她的观察和了解,对待这些孩子最忌讳简单直接的方式,一定要有个回旋的余地 。如果想让孩子停止某个活动,并直接说:“宝宝,把玩具收了吃饭 。”那么他们很少会接受这个命令,要么坚定 地拒绝,要么充耳不闻 。他们非要听到:“等你把这张拼图拼好,咱们就去吃饭,好吗?”然而才会跟大人商量,继而接受建议 。
园长妈妈认为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很有效,但却经常遭到老公的痛斥:“你就惯孩子吧!什么都依她,到吃饭时间就去吃饭,有什么好商量的!什么事都讨价还价,那还了得?”
这些话我太熟悉了!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总结出与AB型孩子沟通、相处的技巧,可是,却担上了“娇惯”孩子的恶名 。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逻辑,“商量”就是一种妥协,而妥协用在孩子身上,便是娇惯,而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要对小孩子严格要求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