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舱内视觉AI应用前装「同比增长近200%」,哪些供应商领跑中国市场

软件|舱内视觉AI应用前装「同比增长近200%」,哪些供应商领跑中国市场


智能汽车行业正在进入舱内、舱外功能融合的关键周期 。 以智能驾驶为例 , 目前处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的长期演进阶段 , 人机交互(尤其是一系列AI定义的功能)正在发挥关键作用 。
比如 , 此前中国相关部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相关政策 , 就明确提出:加强自动驾驶功能产品安全管理 , 其中 , 人机交互功能成为关键 , 这直接影响人工接管的兜底安全 。
而此前欧洲NCAP的新法规已经明确 , 基于视觉的驾驶员监控功能(DMS)将成为新车拿到五星评级的必要条件 。 DMS一方面确保检测到正确的驾驶员状态 , 另一方面则是对ADAS功能激活和失效进行阈值设置 。
另一方面 , 一线阵营的车企正在加快座舱智能化体验的能力提升 。 比如 , 基于AI技术增进用户的用车便捷性(人脸识别、智能进入、个性化车身控制等等) , 增强娱乐功能(拍照、视频等交互) , 与座舱其他硬件的融合(比如 , AR-HUD与视线跟踪) , 还有安全监控预警(包括DMS、OMS、MOD等) 。
而从整个座舱交互的技术、功能演进来看 , 从早期的被动显示、触控(包括手势)、语音交互再到视觉交互、AR/VR , 基于AI的多模态交互也在成为未来智能座舱系统的关键一环 , 并逐步从被动交互升级至主动交互 。
这意味着 , 背后的全栈式人工智能能力 , 涵盖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智能内容生成和智能内容增强等关键技术领域 , 同时包含AI芯片、AI传感器及AI算力基础设施在内的关键能力 。
同时 , 这些技术也可以进一步用于个性化驾驶体验 , 并得益于高性能AI计算平台的规模化部署 , 将硬件、软件尤其是AI算法进行充分融合 , 满足未来的驾驶舱更多元化的需求 。
在实际的场景落地上 , 从驾驶员感知到对老人、儿童、宠物的关爱 , 再到智慧健康功能的应用;又如智能汽车和城市的元宇宙、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应用的融合;再如多模交互 , 通过基于视觉的姿态、表情、唇语的识别和语音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相结合 , 带来更好的人机交互新体验 。
目前 , 在座舱AI软件赛道 , 国内主要有几种供应链形态 , 一是类似小鹏汽车的车企自研模式 , 此前 , 该公司的Face ID(支持多账号识别)和DMS系统(基于视觉方案的疲劳分神预警系统、驾驶员健康系统)已经量产落地 。
第二种是类似地平线的芯片+底层感知算法模式 。 一套名为Horizon Halo? 的车载智能交互解决方案 , 基于地平线征程?2打造的整套软硬结合的AI解决方案 , 通过将摄像头、麦克风的数据接入到芯片进行相关感知算法的处理 。
目前 , 高通、英伟达、Mobileye等芯片供应商也在采用类似的模式 , 不过 , 相关的软件算法主要是采用第三方供应商提供AI算法引擎模块的合作方式 。
第三种则是类似商汤绝影这样的座舱AI软件供应商 , 基于独有的面部识别、头部姿态等技术 , 提供完整的驾驶员感知系统(DMS)、座舱感知系统(OMS)、智能进入系统、座舱App等软件产品组合 。
在前装量产方面 ,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 , 2021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搭载舱内视觉AI应用上险量(单车搭载多个功能不重复计算)为60.19万辆 , 同比增长接近200% , 主要应用为Face ID、DMS及部分娱乐功能 。
此外 , OMS功能目前仍处于前期落地阶段 , 此前部分车型搭载舱内摄像头(内后视镜位置)仍主要用于远程监测、车内视频采集等初级应用 , 部分车型则未开始软件OTA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