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 。大明与日本剑拔弩张,战争呈一触即发之势 。然而,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日本当政者还是寸步不让 。他们的“底气”除了上述两个原因,还有没有更“撑得住”的原因?
追寻历史的深处,发现还有一个日本当政者的“战略”眼光原因,甚至占据日本对抗中国的“底气”更大比重 。
这要与日本内部变化联系起来 。当时日本虽处“南北朝”时代,但执掌南朝的怀良亲王正值“起势”时期 。南强北弱,大有江山一统、吞吐八方之势 。杀明使、回战书,使怀良王声名远扬,此后,日本向明朝下书,很多都假托怀良王之名,以壮行色 。而怀良亲王的底气,一是来自日本抗元“神风”的信心,二是他的战略眼光独到——断定朱元璋“不敢征伐” 。
文章插图
怀良王的判断依据,是中国自古以来,作为一支大陆力量,对外张力极其有限,从未有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自宋以来,中国基本处于频繁应付外侮侵略中,更何谈海战胜利经验 。
所以,这个执掌日本大半江山的王者,虽承认本国实力没有强到战胜中国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战争威胁”,不过是“说大话”而已,自己也不妨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放出“大话”——放马过来,俺不怕你 。
果如日本所料,尽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只是大话压人,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不知他是忌惮“日本神风”,免蹈“蒙古之辙”,还是“韬光养晦”,总之后来“没和倭寇一般见识” 。
再后来,朱元璋在留给接班人的铁券丹书中,明确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 。他竟从日本的应战书的字面中找回了面子——既然日本称我为“天朝”,自称为“臣”,朕也就宽怀大度,不再究日本杀使者的事情了 。
【胆敢杀明朝的使臣,这位日本亲王为何这么大胆】朱元璋此举,看似大度,实则属于无奈 。明朝时期,中日力量虽然仍不对等,而明朝国力明显高出小打小闹的倭寇几筹,但从对抗之“国家气势”上,已呈“均势” 。
相关经验推荐
- Google|拦不住了!谷歌欲再封锁华为,任正非直接“祭出杀招”
- 驱赶蚂蚁、蟑螂、蚊子而不杀生的方法
- 身处李建成阵营的魏征,为何没被李世民杀掉
- 张居正是明朝最贪吃好色的大臣,证据何在?
- 幼年母亲被杀,李隆基对武则天可谓恨之入骨
- qq空间伤感的爱情语录;杀我可以,但别用感情刀
- 亲手杀死三个儿子,这位皇帝完美诠释了无毒不丈夫
- 大唐节度使刘济,竟然死于亲生儿子的毒杀
- 朱元璋残暴嗜杀,为何对发妻马皇后如此敬重
- 康熙不杀鳌拜,而是将其囚禁起来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