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黑死病”,科普鼠疫!

【了解“黑死病”,科普鼠疫!】

了解“黑死病”,科普鼠疫!

文章插图

一、鼠疫的类型及传播 鼠疫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 , 按感染按症状可分成三类:淋巴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 鼠疫杆菌借助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 , 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 , 这就是腺鼠疫 , 经常发生于鼠蹊部 , 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 , 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 , 通常会有发烧现象 。 在感染后3—8天会出现倦怠感、寒颤、发烧等现象 , 亦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 。 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50-60% 。 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 , 但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 , 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 。 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 , 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 。 跳蚤会死于鼠疫 。 不过讽刺的是 , 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 。 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 , 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 。 病蚤乃开始肌肠辘辘而变得饥不择食 , 以致凡是会移动的生物──不论是否为平时的宿主类生物 , 它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 。 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原因 , 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 , 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 , 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 。 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 , 无所不螫 , 在执行一个不可能满足的任务之后 , 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 。   所有的鼠疫 , 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 , 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 , 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 , 更会造成次发性肺鼠疫 。 感染者会把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传播 , 进一步扩大鼠疫病情 , 并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 。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日 , 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 。 最初的症状有头痛、双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 , 虽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 。 但后期却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 次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 。 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 , 死亡率高达95% 。 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 , 引起败血症 。 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 , 皮肤会出现血斑 , 发高烧 , 或脸部肿胀 , 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 。 这也是鼠疫被称为黑死病的原因 。 部分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症状 。 此类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 。 未经治疗的原发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颇高 。 然及早以抗生素治疗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 二、鼠疫的预防 最重要是避免被跳蚤叮咬 , 以及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 避免碰触具感染性的组织 , 最好也不要暴露于肺鼠疫病人活动地区 。 若在流行地区 , 需清除所有有可能带菌的鼠类或跳蚤 , 或施打疫苗 。 灭蚤必需要先在灭鼠之前进行 , 以避免跳蚤跳入其他新宿主(如人类)继续传染病菌 。 来自疫区之轮船或港区仓库须防鼠、灭鼠及灭蚤 。 避免接触及处理其死尸 , 如发现尸体须报告当地卫生当局 。 三、鼠疫的治疗 疑似鼠疫患者须尽快接受适当治疗 , 一般会在医院被隔离 , 并接受抗生素治疗 , 时间为10天或持续治疗至病患退烧后2天;病患病况如有改善 , 静脉给药方式可考虑改以口服方式;治疗抗生素治疗的使用选择为链霉素和庆大霉素 , 但四环霉素、氟喹诺酮或氯霉素也是有效 。 抗生素治疗之方法及剂量 , 须依病患临床状况调整 , 例如病患年龄、病史、健康状况、或过敏反应等等考虑因素 。 暴露后预防性投药的抗生素选用包括有:强力霉素、环丙沙星 。 在对药物治疗有满意的反应后 , 某些病人在第5、6天会呈现自限性的突发性发烧 , 但是并没有任何其他的症状 , 可能是该感染原对药物具有抵抗力或是发生其他并发症 , 此时应立即采取病人的痰检体 , 再依据检验结果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 若发现化脓性淋巴腺肿应予以切开及引流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