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吴军是怎么做的 。左传称:“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 。”很明显,吴军先是沿汉水往南,再东向小别方向移动 。这样移动的后果就是吴军主力和原先依托的支撑点大洪山、唐国、三关越来越远 。原本吴军的左翼敌情威胁大,现在吴军的右翼敌情威胁大,它的退路三关方向露出一个很大的空隙,如果楚军在这个方向插入,存在切断吴军退路,并将吴军压迫在汉水、江水、清发水区域聚歼的可能性 。这就意味着这样移动,战场态势会对吴军不利,吴军出现右翼暴露,后路被断的危险 。
之前吴军在汉津一线左翼也是有敌情威胁,如前文所述,楚军不敢冒那样风险 。为什么换成了右翼,反而我说吴军有后路被断的危险呢?道理也是很简单 。吴军在汉津时,楚军从其右翼渡过汉水时不能直接威胁吴军后路的,需要通过后续的战斗行动来进一步获得有利态势 。而吴军沿汉水向南后,楚军从其左翼渡过汉水,能够直接切断吴军与三关、唐国方向的联系,楚军可以全军渡过汉水,实施这一行动 。而且吴军往小别移动,离郢都越来越远,其对楚军的正面威胁就减弱,楚军就有能力在正面留下少量部队在汉水以西,主力过汉水压迫吴军 。再一个,如前所述,如果成功把吴军压迫在小别区域,吴军南有江,西有汉,北有楚军,很可能全军覆没 。
文章插图
通过制造自己的破绽来引诱敌人,这就是所谓的“形之,敌必从之” 。孙武在《孙子?计篇》里面也讲过,利而诱之 。我们后世的研究者一般都称,吴军后退诱敌,进而在柏举大破楚军 。这么说是因为搞不清吴军行动的战术意义,只能笼统的说成“后退诱敌” 。按常规作战下的作战行动,吴军即使是诱敌也应建立在自己不会面临被敌军迂回包抄的基础上,应该在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上诱敌;这种诱敌往往是预先设伏,再后退诱敌进入伏击圈,对敌实施打击,比如马陵之战 。那么退却的路线必然是西北向三关退却来引诱楚军 。这样做行不行?行当然是行啦,问题是能不能有效果?我的回答是效果难说 。
如果吴军后退诱敌,使楚军脱离汉水防线追击,以此来跟楚军决战 。光退却诱敌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机动中创造出有利于吴军的战场态势 。所以,怎么退就成了关键 。按常规战法,现在楚军渡河的作战意图是很明显的,直插吴军后方,那么为了确保自己战线的稳定性自然应该向东北向的三关方向撤退,在确保自己后方安全的同时引诱楚军 。
这种退却中,吴军是在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填补了原先存在的战场空隙 。这样的常规作战方法无法完全调动楚军,楚军跟着进击那是可能极大的,但这么多年来吴楚之间交锋,楚军败多胜少,其单兵及军阵的战斗力均不及吴军,虽然此时楚军至少有十万之众,但在吴军战线回收无机可趁的情况下,楚军未必会大举压上,因为楚军没有看到有利战机,他凭什么出击呢?楚军完全可以在后尾随,步步为营,吴军也就不能得到与敌决战的机会 。
事实上很可能出现只是换条战线两军继续对峙的情况 。这样一来,面对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十万楚军,吴军还是要面临在汉水对峙一样的情况,无论吴军是想主力决战还是设伏要击,都缺乏让楚军进入预想的有力条件 。楚军可能大举进攻也可能尾随继续相持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吴军能够承受的,时间拖的越久楚国集结的兵力就会越多,战场态势就会对吴军越不利 。
对吴军来说,那样的局面不是他们想要的,吴军只有三万人,再勇悍也无法一举击溃如此小心谨慎的对手,需要楚军放松警惕,主动求战,在野战中击败楚军而不是阵地攻坚 。简而言之,吴军必须让楚军看到态势对其有利,才能帮助楚军主将子常定下出击的决心 。所以吴军往小别移动,让楚军看到战场态势发生变化,楚军有机会切断吴军后路,歼灭吴军,这种诱惑对军事指挥员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
相关经验推荐
- 上海市|撑不住了?美芯片规则成废纸,中国芯片订单暴涨
- 玉璧城之战:15万人伤亡过半却打不下一座小小的玉璧城 此战让韦孝宽一战成名 此战也让高欢忧愤成疾 随后郁郁而死
- 中国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养生原则中的宜忌
- 唐河之战:静塞军骑兵击退8万辽军 斩首一万五千有余 此战堪称游牧铁骑的终极噩梦
- 中国式美女最热的整形项目是什么
- 常州之战:南宋常州人民的抗元斗争 抵抗数十万元军长达半年 城破后仅存7人
- 孔子养生观对中国饮食影响
- 桑丘之战:商鞅变法后秦国与齐国首次正面交锋 齐将匡章一战成名 秦惠文王俯首称臣
- 唐灭薛延陀之战:大唐骑兵步战的经典战役 唐王朝威名远传漠北 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 湖口之战:太平军扭转战局的关键之战 石达开的绝地逆袭 以少胜多打败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