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吴王阖闾用孙子兵法打败强大楚军( 六 )


我们千万不要把历史人物脸谱化,更不要人云亦云,后世之人认为楚军主将子常不听沈尹戌的正确建议,为了争功擅自出击,导致楚军大败,可见子常是个草包 。他们根本不去分析原因,为什么子常会出击?一个人身居高位,率领了千军万马,凭什么这么轻率地去说他是个白痴、是个草包呢 。子常必然是看到了战局中对楚军有利的一面才能定下作战决心的,吴军暴露的侧翼和后方就是楚军有利的作战条件 。
因此当吴军没有向东北向的三关靠拢,而是南下再东向往小别、大别一线撤退,进一步暴露自己的侧翼,远离了自己后撤的安全通道时 。楚军上下一片大喜,吴军的举动无疑是在自杀,楚军将领们也看出了形势有利,故有武城大夫黑劝说子常一幕 。于是楚军在子常指挥下迅速渡过汉水跟进,并试图切断吴军退路,将吴军聚歼在长江、汉水之间的小别山地域 。
对于楚军的战役企图,吴军很明白,这本来就是为楚军专门设计的 。只是吴军也有自己要面临的问题 。要知道,这种敌前退却诱敌是极具技术性的活,一个不小心反而会被追兵所乘,对一支部队的作风、纪律、凝聚力、战斗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取道小别山、向东越过清发水是吴军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顺利跳出这个三角区域,退却诱敌反而会变成自投死路 。


柏举之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吴王阖闾用孙子兵法打败强大楚军

文章插图
吴军统帅部对此自有考量,选择往小别移动就是为了防止楚军这一手 。
吴军虽然也用战车,但步卒是其主力;楚军虽有步卒,但战车是其主力 。一方面吴国是新兴国家,容易接受新的军事变革思想,因此在春秋时期步兵率先在吴越兴起;另一方面,楚国的主要战略目标还是在于中原争霸,与晋国相抗衡,还是得以战车作为主力 。在这种情况下,吴军往山地丘陵地带移动,其意图不言而喻 。
况且吴军往小别移动,虽然会面临楚军一翼包围的危险,但往东向大别山的退路并没有被封锁,只要跳出小别区域,吴军就将别有洞天 。因此,吴军移动至小别地区后,继续往东退却,以精锐部队为侧后卫,利用山地丘陵有利地形对楚军前锋进行阻击,凭借其部队战斗力强于楚军的优势掩护全军向大别山转进 。
楚军连续三次发起攻势都未得手,三战后,吴军已转至大别山西麓的柏举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吴军从小别转进至大别,在楚军试图实施一翼包围的时候,吴军唯一的退路就是继续东撤,这种动作不会让楚军疑心,因为这是符合用兵常规的,当敌人威胁后路,撤退往往是通常的选择 。
到了柏举后,吴军终于停下了后退的步伐,转而面向楚军 。这时楚军主帅子常突然被巨大的恐惧所包围,他决定丢下部队独自逃命 。《左传》中是这么记载的:“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 。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 。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 。’
这段文字并没有向我们透露任何一点楚军局面被动的信息,相信所有看《左传》的人没明白子常怎么突然脑子秀逗了,要跑路了 。事实上,楚军虽然三次攻击失利,但这种作战是不会有太多的战斗伤亡的,在古代作战的损失基本都出现在一方被击溃后的追击作战中 。可以说楚军实力犹在,兵力还是远胜吴军,只是士气低落了点 。可为什么子常突然害怕起来,想逃命呢?

柏举之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吴王阖闾用孙子兵法打败强大楚军

文章插图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