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战:本可以提前平定安史叛乱 却遭遇了反攻安史之乱集团的最大失败

公元758年,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最终酿成一次大溃败 。如果邺城之战能取胜的话,就可以提前平定叛乱 。可惜却来了个打败仗,让安史之乱足足打了8年之久 。

邺城之战:本可以提前平定安史叛乱 却遭遇了反攻安史之乱集团的最大失败

文章插图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似乎很快就将被唐朝王师所平定 。叛军不仅先后丢失长安与洛阳,还在两都附近的战场上折损了大部分精锐部队 。在集团创始人安禄山死后,麾下部众表现出离心离德趋势 。反倒是唐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获得胜利,大有一举荡平对方的架势 。然而,由于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失误,这样的大好局面还是被白白浪费 。唐军在三年后才正式开启新的攻势,却在河北的邺城遭遇惨败 。
在陕州之战结束后,唐军不仅收复了东都洛阳,还继续分兵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方 。安史集团的残军节节败退,几乎失去了大分部抵抗能力 。安庆绪在渡河北逃时,身边仅有1300多人追随 。长期留守范阳的集团二当家史思明,也在西征太原的围城战中遭遇挫败 。
然而,河南地的收复并不能让唐朝方面缓解自身的财政压力 。除了关中京畿需要恢复生气,洛阳也因打赏回鹘骑兵而被劫掠一空 。加上南方的漕运规模始终有限,以及几条商路的战时断绝,都让李家人的口袋鼓不起来 。在无力支付巨额军饷的情况下,战争自然陷入停滞 。何况安史集团内部也已伤筋动骨,没有能力南下进犯 。
于是,在两年多时间里,唐朝提前开启了战争善后模式 。首先是确保重建两京的繁荣,其次是对各地驻军做出安排 。不少将领的部队在战争初期遭到重创,退守周边地区后就利用当地赋税维持建制 。长安方面既没有能力给予工资,又无法让他们回到原有驻地,就只能以新规定认可既成事实 。于是,先后有近10位将领成为新的节度使,并且作为独立的地方大员对朝廷直接负责 。这也是预防下一个安禄山出现的必要手段 。但在战争结束前就开始拆分部队,显然不利于日后的协同作战 。
最后,唐朝还准备利用安史集团的内部矛盾,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安庆绪因为连续大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下属的信任 。长期占据范阳的史思明,已逐渐在安禄山留下的老基地内成为实际大佬 。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联合到作为武力核心的契丹-同罗骑兵部队,并开始同唐朝方面进行勾兑 。于是,整个范阳军镇都在名义上重新归属长安朝廷 。只留下可怜巴巴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小块领地内度日如年 。
邺城之战:本可以提前平定安史叛乱 却遭遇了反攻安史之乱集团的最大失败

文章插图
公元758年,稍稍恢复的唐朝准备彻底解决安史问题 。鉴于原来的北方战线已不存在,几乎所有的部队都被调集到河南战场 。除了郭子仪继续率领的朔方军团和李嗣业的部分河西士兵,原本一直在山西作战的河东军团也由出生契丹的节度使李光弼带往南方 。此外,还有其几位因战争而成节度使的大将,也纷纷带来自己扩编的部队 。
至此,唐朝方面已为期待已久的最后一击,准备了近20万的部队 。他们大部分都沿着黄河前进,并通过运河确保军粮的及时到位 。与之相比,安庆绪留在黄河以北的部队不过数万,还需要靠大量征发民力来勉强维持规模 。作为首府的邺城,早已不是魏晋时期的繁华都市,而仅仅是隋唐之交建造的区域小城 。以至于无法维持太大规模的守军,随时有被合围吃掉的危险 。
这年9月,已经完成集结的唐军纷纷度过黄河北上 。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而不得不分头行动 。大部分兵力径直压向安庆绪的邺城基地,李光弼的河东军则单独行动,提前突袭占据了卫州 。当安庆绪派遣的首批部队南下,就在那里遭到拦截伏击 。河东军团以步兵的弓弩射退了对方骑兵,进而造成规模更大的步兵混乱 。兵源素质不断的下降的叛军,已经无法承受这种级别的战斗,在全线崩溃中逃回邺城 。安庆绪不得不率领少量精锐出击,将收拢后重组的队伍列阵城郊西南的山丘 。然而,毫无斗志的士兵,还是无法据险守卫高地 。在唐军的压迫性进攻下,再次被斩首30000多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