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中医食疗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可以理解为中医食疗就是中医学的一支,一直就没有分开过,“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 。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西医以实验动物进行检验的基础上 。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
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重视 。
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此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记载了一些食物方及药膳方 。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 。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各类人的健康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保健的重要作用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人们的日常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食物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三百余种,动物类药物四百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 。此外,卢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
中医所说的“药疗不如食疗”,认为长期使用药物治病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大量服用药物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本质上的影响;而食疗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以准确搭配及精心制作而发挥天然功效;日积月累,便让人体激发了自我痊愈能力,从而获得由内而外的健康 。
在这个标准里,中医中的食物和药物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 。食物搭配后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或偏温;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 。而食疗,通过配比及制作,追逐性味平和而又具备功效的针对性 。1、“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字面意思 。
2、“辨证论治,方可取食方、膳方、药方 。”:字面意思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3、“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混搭着吃,身体才能棒棒的 。
道家思想流派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关系?中国食疗文化,以饮食治疗疾病为目的,与中医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的组成部分 。而道家文化以求得健康长寿为宗旨,对中国食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一、“药食同源”是食疗文化产生的基础
“药食同源”是中国食疗文化形成的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黄帝内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
相关经验推荐
- 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包括 中国的养生传统饮食结构
- 四个中国人,麻将一场
- 历代名人“怕老婆”故事趣闻
-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小人
- 清朝禁止赌博的故事
- 古代镖局之谜
- 冯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史称官场不倒翁 冯道为什么能在乱世中屹立十朝不倒?
- 趣话古代的男裙
- 古代帝王服食的“仙丹”
- 皇帝们的业余爱好:皇帝喜欢做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