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代人的中医诊疗经验


4代人的中医诊疗经验

文章插图
“善治者治皮毛”的治法,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 。所以每个临床工作者,都应该考究早治的妥善措施 。我们的做法是:外感病初起,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甚渴者,一般不轻用辛凉 。辛凉虽不象苦寒药那样使之冰伏,但凉性药毕竟有凉遏之患,故病初以用辛温药为宜 。
【4代人的中医诊疗经验】对于时在11月~2月之间(立冬后至春分前),以感受寒邪居多,此刻人体腠理致密,辛凉药既不对症,亦且开腠力弱,于事无补 。即以治风温初起之银翘散而言,于大队辛凉药中,增入一味辛温之荆芥,若非用以增强开腠发表,则意将奚为?关于辛温药的选用,以桂枝、苏叶、荆芥、防风、葱白、豆豉之属为宜 。服后常能发泄腠理,一汗而解 。
其中有桂枝汤证者则用全方 。若寒热无汗,则仅取桂枝、生姜、大枣,配合荆芥以辛散发表;兼胸闷者,则用桂枝、生姜、大枣,配伍苏叶以发汗解外,兼以理气 。若寒热无汗,鼻塞声重,身疼且咳者,则选荆芥、防风,配伍肺经药同用 。至于一般外感,寒热甚微或体虚外感者,当推葱豉汤轻散为宜 。
补散兼施的治法,在四季中尤其适用于夏令,因为暑为阳热之邪,最易耗气伤阴 。对于时值炎夏盛暑的外感患者,如表邪未罢而又有舌红口干,少气懒言的见症时,则不必拘于补益留邪的常论,可于解外方中,参入太子参、麦冬等益气养阴之品,于扶正有益,于祛邪亦有利 。
湿温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以在旦夕之间祛除其来也渐、其去也迟、粘腻难化的湿邪 。初临证者,对此宜稍安毋躁,坚守芳香化浊、苦寒清热、淡渗利湿三法,作为湿温病的主要治法 。其中邪在上中二焦者宜用化湿法,白腻苔为其候;邪在中焦者宜用燥湿法,黄腻苔为其征;渗湿法不独应用于湿热在下焦者,对于湿温病邪内传的全过程中,也同样适用,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用渗湿法的目的,在于“渗湿于热下,不与热搏,势必孤矣” 。
对于某些日久不愈的七窍部分疾患,采用治疗相关脏腑的法则,常能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鼻渊日久,其因风热上扰,发为鼻渊而用苍耳子散,或因“胆移热于脑,则生鼻渊”而用龙胆草、夏枯草的同时,可用一味生黄芪以益肺气 。因为“鼻为肺窍”,“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我们体会,日久不愈的鼻渊,如于上述处方中参入生黄芪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运用活血祛瘀法时,须审其淤积的部位,例如瘀在胸膈,宜参以薤白、桂枝之属;瘀在胃脘,宜加入干姜或炮姜之类;瘀在少腹脐周,可佐以肉桂、小茴之流 。如此配伍,乃取其“血得热则行”之意 。在温化的前提下,能够更快地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少腹逐瘀汤之用官桂、干姜,也未尝不含有温化之意在内 。总之,除里热亢盛者外,如欲早日达到行血的目的,当参以温药 。
咳嗽一证,其病位基本不离乎肺,而肺为娇脏,位居最高,在实践工作中,应关注到这一特点,遵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而选用轻清上浮之剂 。如无特殊情况,不可无端滥用厚浊沉降之品,以免药过病所而影响疗效 。
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喘的近期疗效本来很好,但由于小儿难服汤剂,影响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我们釆取了前辈们用药枣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具体的做法是:根据“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论点和混合使用“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而肺肾同治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