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泥鳅百科 泥鳅百科

泥鳅 , 属鳅科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 , 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 可食用、入药 。

目录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营养价值
生活习性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 , 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 , 对环境适应力强 。生活水温10-30℃ , 最适水温为25-27℃ , 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至30℃时 , 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 , 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 , 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 , 引起严重缺氧时 , 泥鳅也能跃出水面 , 或垂直上升到水面 , 用口直接吞入空气 , 而由肠壁辅助呼吸 , 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 , 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每逢此时 , 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 , 此起彼伏 , 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 , 水体干涸 , 泥鳅便钻入泥土中 , 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 , 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 。待翌年水涨 , 又出外活动 。

黄金泥鳅百科 泥鳅百科

文章插图
形态特征泥鳅体较小而细长 , 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 , 后端侧扁 。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 。
泥鳅头部较尖 , 吻部向前突出 , 倾斜角度大 , 吻长小于眼后头长 。口小 , 亚下位 , 呈马蹄形 。唇软 , 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眼小 , 覆盖皮膜 , 上侧位视觉不发达 。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 。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 , 布有黑色斑点 , 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 。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
泥鳅背鳍无硬刺 , 不分支鳍条为3根 , 分支鳍条为8根 , 共11根 。背鳍与腹鳍相对 , 但起点在腹鳍之前 , 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 。胸鳍距腹鳍较远 , 腹鳍短小 , 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 , 腹鳍不达臀鳍 。尾鳍呈圆形 。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 , 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 , 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
分布范围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 , 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 , 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 , 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 , 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 , 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 。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 , 江西萍乡等地 , 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 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 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 。泥鳅群体数量大 , 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
养殖技术1,鳅种放养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
2,水质管理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