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最大败笔 隋炀帝远征高丽

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他的历史就是被征服的历史,一直是小弟一样的依附在中国的身边,有时候日本打过来还得抱紧中国的大腿,但是有一场战役让朝鲜人足足吹了几辈子,在他们的历史书中被无限的夸大,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隋王朝也分崩离析,走向了覆灭的道路 。
征伐高丽的历史背景: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辉煌的颠峰 。隋炀帝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土谷浑等周边强国,迅速崛起 。
这时的高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 。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 。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 。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 。在隋朝建立之初,高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 。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
战争前的准备: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下命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宽为一百步,长达三千里 。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今北京)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 。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发河北诸军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这是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长三千里,广百步” 。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在蓟城(北京)建临朔宫,作为讨伐高丽的基地,驰道与永济渠是水陆两条军需供应线 。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炀帝明确的告诉大隋的将军们只有现在建立有利于中国的开辟山河不朽功勋,才能得封赐,你们的子孙们才能世代享受你们的恩德 。隋炀帝对高丽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那么战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战争爆发的原因与三伐高丽: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 。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 。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 。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二:第一次征伐高丽
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 。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 。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 。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 。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 。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 。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 。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