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雾 莲雾水果图片

莲雾又名洋蒲桃、紫蒲桃、水蒲桃、水石榴、天桃、辇雾、爪哇浦桃、琏雾,桃金娘科,原产印度、马来西亚,尤以爪哇栽培的最为著名,故又有“爪哇蒲桃”之称 。在海南莲雾被称为“点不”,也称为“扑通”,因为经常从树上掉下来扑通一声响,有些海南人只认识“点不”,却不知道莲雾为何物,在广东它也被称做“棉花果”,潮汕地区称为“莲雾“ 。

莲雾 莲雾水果图片

文章插图
生活习性
莲雾成年树高3米,周年常绿,多次抽枝,多次开花结果,生长量大,结果也多 。正常3~5月开花,5~7月果熟 。通过特殊处理能调节花期,使果熟期提早到12月至次年4月 。在华南地区,3-4月份开1次花,5-6月果实成熟,7月下旬开2次花,8-9月果实成熟,12月份还有开花结果 。一般果重70-80克 。在台湾省莲雾栽培多实行产期调节,每年4-6次开花结果,一般亩产5000公斤 。
莲雾喜温怕寒,最适生长温度25~30℃ 。冬季无霜害;7°C时花蕾、幼果即遭寒害而脱落;10°C时接近采收的果实也会受害脱落 。
莲雾对水分要求高,而对不同土壤条件适应力强 。莲雾喜好湿润的土壤,周年均需有充足的水分供应 。凡水边的莲雾,生长必壮,且耐痨性也强,经常受浸的地区也正常生长,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砂土、黏土、红壤和微酸或碱性土壤均能种植 。经济栽培以灌溉条件较好的微碱性黏质壤土为佳 。
冬春果大而脆,水分少,糖分高,肉厚,无种子(四月中下旬以后开花其果才有种子),若冬春发果期间树萌发多量新梢,对果实品质不利,应抑制其萌发 。
莲雾果不耐贮藏,一般室温下只能贮存一周,采收包装后宜立即送往市场出售 。
形态特征
莲雾属于乔木,高12m 。嫩枝压扁 。叶对生,叶柄极短,长不过4mm,有时近于无柄;叶片薄 革质,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0-22cm,宽6-8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变狭,圆形或微心形,上面干后变黄褐色,下面多细小腺点,侧脉14-19对,以45度开角斜行向上,离边缘5mm处互相结合成边脉,另在靠近边脉1.5mm处有1条附加边脉,侧脉间相隔6-10毫米,有明显网脉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6cm,有花数朵;花白色,花梗长约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长7-8毫米,宽6-7毫米,萼齿,半圆形,长4毫米,宽加倍;雄蕊极多,长约1.5cm,花柱长2.5-3cm 。果实梨形或圆锥形,肉质,洋红色,发亮,长4-5cm,先端凹陷,有宿存的肉质萼片 。种子为1颗 。花期5-6,果熟7-8月 。
莲雾 莲雾水果图片

文章插图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为马来西亚及印度,17世纪引入中国台湾,20世纪30年代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先后引种栽培,但栽培量仍然较少 。
莲雾在台湾栽培历史颇为悠久,早在17世纪就由荷兰人自爪哇引入 。主要分布在宜兰、彰化、台南、屏东等地,而宝岛最好的莲雾产自最南端的县份——屏东 。在台湾莲雾栽培面积达13.35万亩,每亩产量达894.1千克 。由于品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突破,莲雾产期提早并提高品质,现被视为消暑佳果,在台湾20多种主要重要经济果树中名列第6、7位 。
种植方法
空中压条
主要采用空中压条法(即圈枝繁殖),在每年5—9月高温多湿雨季进行 。选直径约3厘米粗、发育充实的枝条,先在基部施行长约3厘米环状剥皮后,用湿润土壤与禾草混合的泥团包在环状剥皮处和其上下边,再用透明胶纸包扎,上下两端用尼龙绳紧缚 。约经1个月,新根在剥皮处上端长出;约3个月后,新根长出很多,将生根部以下剪断,即成独立的幼苗 。先假植在苗圃继续培育,翌年春季定植田间 。[2]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