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史简介 中国陶瓷发展史( 二 )


宋、元时期的陶瓷文化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 各地新兴窑场不断, 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 。 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 。 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 。 哥窑,又称章窑 。 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 。 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 。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 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 。 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 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 个现独特的风格之美 。 元代由于战乱, 打击了制瓷业, 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 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
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
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 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 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 。 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清代前期和中期, 从整个社会来说,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 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 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 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 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
了所化还四那无想品别热清张备京 。
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 除了“四大发明”,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瓷了 。 中国的英文名称, 就由此而来 。 但大多数并不了解陶瓷 。 在他们眼里, 陶瓷一体, 事实上, 陶和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器物 。 陶产生在先, 用粘土制坯;瓷产生在后, 用瓷土制坯, 而且两者烧制的窑温度也不相同 。
古代陶瓷的发展
早在新时期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拉开了陶瓷发展史的序幕 。 一开始, 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 作为容器或餐具 。 后来陶瓷制造逐渐脱离了实用主义, 出现了只作为装饰功用的产品 。 殷商初期, 随着烧制温度的不断提高, 瓷器初具雏形 。
版权归芝士论回答网次站或般原作者所加员有
历史上最先出现的瓷器是青瓷 。 与比陶相比, 瓷器质地细腻致密, 坚固耐用, 而且表面涂上了一层釉, 防漏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算是进步 。 但在早期, 经常出现露胎流釉的现象 。 这是由于在制坯时, 瓷胎涂满釉质 。 在烧制过程中釉质受热熔化, 变为液体, 流到地面上, 冷却后又变回固态, 把瓷器与地面粘连起来 。 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 遇到这样的情况, 师傅们只能用小榔头敲击瓷器底部, 以把它同地面分开 。 这是个投鼠忌器的过程, 力道的把握非常困难, 劲小了, 根本敲不下来;劲大了, 又会使瓷器上产生裂纹, 影响品质, 甚至会把瓷器打碎, 那前面的所做一切就前功尽弃了 。 后来有人发明了“半釉”法, 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 方法就是在制胎时只把釉质涂在器物的上半部分, 并且稍微涂得厚一点 。 烧造时釉质受热后向下流, 流到器物最底下刚好流完, 而不会滴到地面上, 这样冷却后就不会和地面发生粘连, 很容易的就可以拿起来了 。
物应前表看无并据领世再每斗众近准族 。
东汉时, 浙江的越窑的青瓷逐渐成熟起来 。 随着技术的进步, 直至魏晋南北朝, 青瓷已经独霸中国的瓷器市场 。
此时, 白瓷在北方悄然兴起, 并在青瓷的强大统治下顽强地生根发芽 。 经过岁月的洗礼, 唐朝时已经和青瓷分庭抗礼 。 两者各领风骚, 有“南青北白”之说 。 唐朝的彩陶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 最大的成就是人们后来所熟知的“唐三彩” 。 唐三彩主要由黄、绿、白三色的釉彩涂于胎身, 因此得名 。 其造型丰富多样, 有各种人物、动物、花鸟等, 其中最出名的, 要属唐三彩的马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