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赏析 蜀相杜甫解析

1、《蜀相》
杜甫 〔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3、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频烦”,多次地烦劳 。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 。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 。“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