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 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易经最精髓的道理( 二 )


四、易经最精髓的道理
《易赞《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 经过历代哲人的阐释 , 已经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
头 。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 , 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 无论孔孟之道 , 老庄学说 , 还是《孙子兵法》 , 抑是或《黄帝内经》 , 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 ”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 , 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 ,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事实也是如此 。 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 。 今天 , 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 , 某某人又变卦了 , 或者扭转乾坤 , 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 , 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 , 诗 , 书 , 礼 , 乐 , 春秋)之首 。 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 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
《易经》研究被称为“易学” , 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 《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 , 纬编三绝 , 而为之传 。 ”上下五千年 , 《易经》代代相传 , 释家林立 。 许多学者皓首穷经 , 考证训诂 , 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 , 蔚为大观 。
《易经》研究流派纷呈 。 他们互相争鸣 , 互相否定 , 也互相吸收 , 取长补短 。 春秋时期 , 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 , 取象说 , 取义说 , 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 。 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 。 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 , 五行说 , 纳甲说) , 魏晋唐时期称玄学 。 宋明时期 , 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 , 数学派 , 气学派 , 心学派和功利学派 。 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 , 一派是道家 。 儒家重乾卦 , 重阳刚 。 讲“天行健 , 君子自强不息 。 ”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 。 道家则重坤卦 , 重阴柔 。 讲“大道若水 , 弱能胜强 。 ”强调精神自由 , 以无为顺应自然 , 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 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 , 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 。 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 。 尽管如此 , 《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 , 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
易学史一瞥哲学史家一般把易学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 , 即战国、两汉、晋唐、宋易和清代汉学 。 这里只笼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 勾勒一个轮廓:
1、从伏羲到孔子 。 从传说伏羲画卦 , 经文王到孔子 , 中国哲人通过对筮书《易》的阐释 , 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 司马迁曾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 。 旧说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 , 周公作爻辞 , 孔子作《十翼》 。 自宋代欧阳修对孔子作《十翼》提出质疑后 , 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认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 , 但没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删定并丰富了《易经》 , 为易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2、从汉朝到清末 , 易学研究是在解经的过程中发展 , 基本上没有超越 。 在这漫长的两千年中 , 出现了一批易学大师 。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 , 魏晋时期的王弼、韩康伯 , 唐朝的孔颖达 , 李鼎怍 , 宋朝的陈抟(tuan)、邵雍、朱熹 , 元朝的雷思齐 , 明朝的薛宣、湛若水、来知德 , 清朝的王夫之、黄宗羲等 人 。 孔子以后 , 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朱熹 。 今天所见的《易经》文献 , 即朱熹勘定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