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耳机|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文章图片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俄乌音乐文化和耳机器材的分享文章 , 说实话 , 诚然俄罗斯的KennertonThror和乌克兰的verum 1 mk2声音上各有特点 , 但是要论及工业设计 , 这两款耳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小作坊级别的产物 , 粗糙简陋至极 。 虽然verum由于各种原因的加成被奉为神器 , 虽然其两三千的售价相对于其音质表现而言确实有一定的性价比 , 但只要你破除对国产耳机的偏见 , 回头看看同价位的国产竞品们 , 你会发现我们的耳机产品力丝毫不落下风 , 尤其在工业设计方面足以吊打它们 。 在内卷严重的国内HiFi市场 , 凡是经得起大浪淘沙的厂家 , 并不只是在声音与性价比上做得足够出色 , 其产品的工业设计也在愈发成熟 , 似乎只有经历过设计进化的洗礼 , 将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以贯之到产品的各个方面 , 他们才拥有了长久发展下去的竞争力 。 包括我一直看好的新生品牌——和声力 , 最近也搭上了工业设计的长风 。 他们新推出的旗舰平板耳机——G200 , 就是一款从设计 , 到声音素质 , 再到风格传承都愈显成熟老练的耳机 , 足以担当头戴式耳机领域的“国货之光” 。

或许有人会误认为 , 工业设计无非就是堆料 。 利用尽可能多的成本 , 堆砌出足够纷繁的设计元素 , 给人一种虽然不明所以 , 却容易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 。 但真正高水准的工业设计绝非如此流于表面 , 而是善于利用有限的成本 , 通过一定巧思 , 有的放矢地表达出潜藏的设计语言 。 使人们能从一个点发散到产品的各个方面 , 再从整齐划一的语言中凝练出它的核心卖点 。 而和声力G200从外观细节到整体的包装设计 , 都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这种思想 。

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 , 这款耳机宣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是搭载了直径足足有102mm的超大型平板振膜单元 。 那么这种单元一定很沉重吧 , 戴起来会不会坠脖子?要如何减重呢?于是 , 如何透过轻盈的材质以及巧妙的设计来进行减重 , 就成了G200外观上最核心的设计语言 。 最显眼的当属头梁上那块通体黝黑发亮 , 身上多处开孔减重 , 却依然保持相当支撑强度的多层碳纤维板 。 位于下面的头梁则采用了较为轻质耐用的航空铝 , 依然承袭了全方位打孔减重的设计风格 。 而G200的单元部分也同样也采用了航空铝材质外壳 , 并在开放式耳罩部分使用了CNC工艺 , 精心雕琢出了极富几何美感的三棱柱图案 , 既保证了声学性能 , 又可以有效降低重量 。 一番操作下来 , 这款耳机的重量被牢牢锁在了502克 。 对比之下 , 那些单元直径只有50mm , 重量确有400多克的动圈耳机在佩戴感受上与G200的差别并不算大 。 况且航空铝与碳纤维本身就拥有着不错的质感 , 加上耳机通体银黑的色调 , 简洁工整的造型 , 一同构成了和声力G200严谨 , 认真 , 一丝不苟的设计语言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