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被上汽狂DISS:智能驾驶时代车企呼唤“主权”?( 二 )
或者说 , 一旦“整体化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模式出现 , 那么商业利益上的长期冲突伏笔就已经埋下 。
3、最珍贵的用户连接 , 或被“嫁接”到新的平台
华为曾经大张旗鼓地声称“不造车” , 现在看来 , 华为也算没有打破承诺 , 至少 , 华为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去面向消费市场 。
然而 , 当车企们采用了华为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后 , 一个奇怪的逻辑似乎就冒了出来:
华为做的事 , 是To B的 , 是面向车企的 , 是在智能驾驶时代跑马圈地、划定势力范围的做法 , 但是 , 整体解决方案中包括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能力 , 却某种程度上让华为而不是车企冲在连接消费者的最前沿 , 如此 , 车企与华为的合作 , 就好像变成了车企将消费者资源嫁接给华为的过程 , 华为做的事 , 在根本上还是回到了“To C”上 。
而这 , 可能比“不造车”对车企的冲击更大 。
文章图片
对那些已经在汽车市场耕耘多年 , 尤其是拥有忠诚用户的车企而言 , 多一个竞争者其实更容易接受 , 而自己的用户走向别人的平台 , 甚至客观上和其他车企一起培育出一个面向市场的庞大用户平台 , 反过来再有什么“收租”行为 , 可能更难以容忍 。
车企最珍视的就是用户连接 , “整体化解决方案”在触及这个核心利益 。
技术的赛程没到终点 , 大谈胜利是否为时过早?
除了合作逻辑方面 , 在具体的术方面 , 陈虹同样没给华为面子 , “现阶段在自动驾驶方面 , 上汽并不比华为差 。 ”——要知道 , 华为一直宣称在自动驾驶技术这方面已经提前谋局、耕耘了很多年 , 在手机消费业务遇阻后 , 高调进军智能驾驶是要跳出来要给市场一个“王炸”的 。
事实上 , 陈虹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 , 作为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肯定也不是信口开河 。 从宏观上看 , 所有的自动驾驶技术都还在跋涉中 , 只不过有人快有人慢 , 终点还远未达到 , 这时候谈技术方面“第一”之类的 , 似乎有点为时过早了 。
具体而言 , 华为的技术水准 , 可能还有三个疑点 。
1、路测大秀 , 只有“绝对”表现的作秀 , 不及行业水准
4月份华为的自动驾驶的路测在舆论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不论是否业界人士 , 都关注到了华为的路测状况 , 十分亮眼 。
而上汽陈虹似乎并不买账 , 其搬出了不久前上汽智己汽车的路测 , 全程40分钟无接管 , 此外还有上汽L4级别的robotaxi项目 , 与momenta合作 , 预计四季度在上海、苏州两地推出 , 目标在2025年实现高于10万公里的接管里程 , 要超出人类驾驶的安全性 。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就在华为路测放出之后 , 网络上就有自称“前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的爆料 , 称路段“基本已经过拟合”、“针对性调优过” , “这个结果大多数叫得出名字的无人驾驶公司都能做到” , 对泛化性 , 其“持悲观态度” 。
以上共同说明 , 在无人驾驶还具备一定新鲜度的时候 , 一个路测视频无疑会很吸引眼球 , 这是一种“绝对”维度的表现 , 但如果深入了解技术实际 , 以及同行业其他企业已经做了的 , 进行“相对”比较 , 可能未必出众 , 甚至问题重重 。
2、仍然缺乏足够客观的标准 , 感性分析的言论不能成为依据
出行关于安全 , 自动驾驶技术水准究竟如何 , 不能光凭嘴上说 , 需要一些得到反复验证的客观标准 。
国际上 , 在厂商丰富的路测里程样本中总结“每1000英里人工接管次数”是一个较为通行的参考标准 , 例如谷歌旗下的Waymo路测了145万英里 , 每1000英里人工接管0.076次 , 这种数字能直观表达技术能力 , 因为落地性 , 可能会比专利数量更为靠谱 。
相关经验推荐
- 华为鸿蒙系统|蒙系统的那些卡片功能,也就是刚面世时候的噱头,用下来用处不大
- 华为|不可否认,华为做的事情,客观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标杆
- 华为荣耀|9999元起售!国产“折叠屏性能王”诞生,荣耀逐步收复华为失地
- 华为鸿蒙系统|鸿蒙功耗很不错,比以前耐用一些,系统也增加了一些小功能
- 开端|开端:王萌萌的旧手机里,可能藏有一个被压了五年的、惊人的真相
- 红米手机|中国的操作系统路在何方,华为鸿蒙系统普及路难, 新plug操作系统
- 华为|华为上架新机,搭载麒麟芯片,5000mAh仅售1399元
- 联发科|美国天之骄子马斯克被问:如何才能战胜中国?他回答方法只有一个
- 5G|人工智能和5G被列为2022年及以后最重要的技术趋势
- |创小报151: 华为进军私募;蚂蚁减持众安保险;佳能进军造车;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