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停在了“强数据”时代( 三 )


简单总结即为三大基本特征 , 即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以及更高度的智能 。
对比这三大特征 , 我们未来有可能实现吗?答案的是肯定的 。
就目前反馈来看 , 城市层面尚有难度 , 但个人层面已经逐步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跨越 。
以阿里的支付宝账号体系、腾讯的微信账号体系以及疫情期间健康码的个人电子凭证为例 , 因为个人相比城市所涉及到的参数更少 , 在感知层面很容易就可以实现个人的动态信息获取 , 进而形成“物理人”与“虚拟人”的广泛互联 , 即可获取高度智能服务 。
我们再以“扫码乘车”这个更普遍的行为来看 , 基于日常对移动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的行为已经和虚拟世界高度绑定 , 感知与互联都达到一定的水平 , 通过扫码 , 系统即可识别 , 做出判断来为我们进站乘车提供智能化服务 , 无须人工检测 。
因此 ,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 , 未来想要从数字城市跨越 , 需要在感知、互联以及智能上不断从个人层面向城市层面深化拓展 , 才能进入智慧化阶段 。 目前 , 我们的城市仍处于数字化阶段 , 而个人已逐步跨向智慧化 , 群体与个体之间仍有一段长期投入的差距 。
结语
总的来说 , 智慧城市建设越火热 , 我们就越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件事:在我国 , 试点的城市很多 , 尚未开展智慧化升级的城市更多;真正的智慧化尚未到来 , 更多的只是数字化的升级 , 即对于城市数据的感知 。
那么 , 在这个时候客观的认识反而是保持前进的动力 , 不必在未来的、科幻的鼓吹、想象中迷失方向 , 而是扎根于数字城市建设 , 先把感知层面的工作做好 , 进而向智慧城市突破 , 再把交互层面的功能呈现 。 如此 , 智慧城市的未来 , 可期!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