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游戏15年,刘梦霏用1000多天建立了国内唯一一个游戏档案馆( 四 )


这个社会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游戏设计师 , 但可能每个人都用得上游戏化设计这个理念和工具 。
游戏日报:那么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 , 有没有诞生一些比较典型或者突出的游戏化作品呢?
刘梦霏:有的 。 因为我们本身并不是专门的游戏设计系 , 而是数字媒体系 , 又因为北师大是一所985综合类大学 , 本身会存在一些对于学生研究方面的期待 , 希望学生能做更多东西 , 培养成一个多面手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学生的毕业作品很多都是纵贯性的 , 他们会对很多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 然后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阐述 , 每年毕业展里面 , 都会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游戏作品 , 但这些游戏作品可能更偏向于互动艺术方面 。
近两年也产出了一些更像游戏的游戏 , 比如VR游戏 , 通过VR游戏的方式去探索帕金森病之类的实验等等 。 整体而言 , 毕设我们最主要的要求还是它作为作品的思想性和完整性 , 我们并不看重它是不是好玩 , 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
本科阶段主要课程是《游戏研究和游戏化》 , 研究生阶段 , 专门面向专业硕士的是游戏产业研究工作坊 , 这门课每年都会产出游戏 , 而且这几年产出的游戏还拿了一些奖项 。 我的所有课程都是工作坊形式 , 就是不只给学生讲讲课 , 让他们做点作业就完了 , 而是他们需要在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自始至终地去做东西 。
游戏日报:学校有没有和游戏公司进行合作 , 推出一些校企联合活动等?在实习就业这方面 , 院校会做哪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举措?
刘梦霏:有的 , 北师大有进行校企合作 , 邀请行业导师来开展讲座 , 解决学生就业困惑等等 。 然后我们近几年也会邀请一些游戏向的老师 , 比如微软、完美世界老师们加入 , 来指导我们的专业研究生 , 他们本身也是师资力量的一部分 。
另一方面就是在就业 , 因为北师大有行业导师的合作计划 , 所以在这个部分里我们就加入更多的行业制作人 , 请这些老师以就业导师的身份 , 加入师资队伍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 在校企合作这方面我觉得一直都走得挺靠前的 。
游戏日报:有了解到您发起创建了一个“游戏的人档案馆” , 能聊一聊这个档案馆的故事吗?当初是怎样想着去创立这样一个档案馆?
刘梦霏:去英国杜伦大学历史系留学读博之前 , 国内游戏研究事业已经有一定起步 , 2015年DiGRA丨DigitalGameResearchAssociation(数字游戏研究协会)成立中国分会 , 我也是初始成员 , 读博期间一直在建设这个协会 , 也通过这个协会开展了各种合作 , 包括与英国协会联系 , 他们带着我去参观当地的一些档案馆等等 。
参观过程中 , 在大英图书馆参与了一个面向历史系研究生提供的19世纪手稿深度讲座 , 在现场了解到工作人员在讲digitalpreservation(数字保存)这件事情 , 于是我就跟工作人员保持联系深度聊了聊 。 回国后 , 张兆弓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系主任)想做一个游戏相关的艺术展 , 然后找上了我 , 我主要负责里面的两个部分 , 一个部分是布置了游戏史的展 , 另一方面就是整个展的策划 , 包括功能游戏的方面 。
在这件事情之前 , 杭州当地有关领导也来找过我们 , 说他们有一个游戏主题的小镇 , 希望能够做一些和游戏相关的深度事情 , 我那会正好刚从英国回来 , 就给他们建议说做个游戏博物馆 , 刚好跟张兆弓老师的游戏展结合上 , 相当于内容主题都有了 , 就想着把两件事情一起办 。
但这件事情想要真正落实却很难很难 , 因为游戏博物馆这个事情太重了 , 它对场地设备维护各个方面都会有要求 , 有风险的地方非常多 , 想着在英国参观过的那些小型档案馆 , 我说不如我们就先建一个档案馆 。 于是就这样 , 在2018年7月份我们就把自己手里的收藏 , 包括其他广播听众捐赠的40公斤游戏杂志 , 还有一些其他朋友捐赠的东西在杭州NexusSpace做了一个档案馆的雏形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