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游戏15年,刘梦霏用1000多天建立了国内唯一一个游戏档案馆( 三 )


2019年我正式入职了以后 , 我们成立了一个内部的游戏研究实验室 , 引进了一位国家级外国专家来作为我们的同事 , 他是丹麦科学院的院士艾斯本·阿尔萨斯(EspenAarseth)教授 , 她本身也是和我合作最多的一位年长的同事 , 我入职前引进了他我再入的职 , 再加上系里面原本有几位同事对游戏都感兴趣 , 研究方向也跟游戏相关 , 所以我们后来就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小的GameLab , 开始成体系地做一些游戏研究相关的事情 。
发展到现在不仅是开课 , 而且包括学术研讨会 , 跟国际的沟通和交流 , 再加上“游戏的人”档案馆等所有事情 , 我们觉得已经在政府、行业关系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氛围 。
游戏日报:这个游戏研究方向除了您之外 , 还有其他的一些授课老师吗?
刘梦霏:有的 , 比如我的同事何威老师也是一名非常资深的游戏研究学者 , 他的硕士论文当初写的就是游戏本体论 。 他现在的课程里面 , 一直都有意识地放游戏相关东西 , 比如说一些传播学基础的课程 , 也都会在里面插入游戏相关内容 。
另外一位同事蒋希娜老师是研究功能游戏的 , 所以她专门有一门课就是在讲游戏设计和原型的事情 。 还有朱小枫老师开的课和角色建模、游戏制作相关;还有赵晓雨老师 , 她教数字音乐 , 数字音乐其实也可以非常好地融合到整个游戏的制作里面去 。 这几位同事都比我早到北师大 , 在我进去以后 , 我觉得更像是把这个方向整合起来 , 但是在我入职之前 , 其实这些课程都已实际存在 。
游戏日报:从2015年到现在 , 随着时代、环境发展 , 《游戏研究与游戏化实践》这门课程的内容有没有一些变化?
刘梦霏:我开的课基本都还算是挺前沿的 , 在开之前可能根本没人知道这方面的课应该怎么开 , 游戏化这门课也是这样 , 这门课分成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游戏研究 , 一些基础的游戏原理 , 包括认识游戏 , 认识游戏对社会的影响 。 在学生建立起一套关于游戏的正确认识之后 , 接下来就会讲很多游戏化的设计技巧和技术 , 并且给学生一套单独的模型 , 来对市面上的各种游戏化作品进行分析 , 到最后他们会做出自己的设计作品 。
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一个展 , 我们会在教室和美术馆把展布置出来 , 然后邀请在行业工作的游戏化设计师和游戏设计师过来 , 在一个虚拟的路演场景之下给学生打分和建议 。 在这个场景下 , 学生要争取更多“投资人”的支持 , 那么他们要非常清楚地阐述自己的方案 , 而这些各个领域真正的大拿 , 也会给学生很多实际的改良和反馈 。
总而言之 , 我觉得这门课整体的设计还是相当创新扎实且合理 , 开设这么多年以后 , 它主体的架构一直没有变 , 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其实每年都会更新 , 因为游戏化确实是也逐年在发展 , 包括游戏技术本身也在发展 。 最近这几年 , 更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游戏基础上来做一些游戏化设计 , 因为这样他们最后做的设计可能更可用 。
所以这两年学生作品也变得更多 , 比如怎样把现有的音乐类软件 , 在社交游戏化这件事情上面做得更好 , 或者怎么针对老年人群体来做一些更切实的游戏化设计等等 。
因为游戏化设计和游戏设计有一定区别 , 游戏化设计的方式更灵活多样 , 最后不一定只为游戏行业服务 。 游戏行业当然需要很多专业人员 , 但实际上在真正工作当中起作用的 , 是复合型人才 。 包括学生们可能最后去做的工作 , 不一定和游戏直接相关 , 但游戏化这个工具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握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