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自研芯片、第二个华为?魅族+吉利后“起死回生”了?( 二 )


魅族的游戏模式 , 直至今日 , 黑马依旧认为是手机中最好用的游戏模式 , 消息弹幕做到了最好的游戏消息通知 。 魅族还有Flyme For Car 。


吉利 , 刚好需要魅族车机系统 , 恰好是很多车企的弱项 , 对于吉利更是如此 。 在今年1月份车质网关于车型投诉的排行榜上 , 吉利旗下车型上榜的主要原因就是车机问题 。
如果你是吉利 , 你要怎么搞好车机系统?第一:软件上大力投入第二:把车机交给他人来做而传统车企的的组织架构模式 , 重视的是整车的生产制造 , 在软件开发的能力上本就天生薄弱 。 现在的智能汽车代码行数相比过去又急剧增加 , 汽车研发周期速度也变快 , 过去三五年的整车开发周期压缩到十几二十个月 。 种种因素之下 , 车企在现有的框架之下 , 让软件能力得到突破 , 是一件很难望到头的事 。
不是不想改 , 而是有心无力 , 这第一条路走不通 , 否则被吐槽这么久的车机 , 早就改了 。 而和其他厂商合作开发车机系统 , 对于车企来说 , 会面临着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开放硬件接口给其他厂商?开放了 , 对于车企来说 , 在车机系统上也十分省心 , 如果是和手机厂商合作 , 手机和车机的联动还能更紧密 。 但是开放硬件接口所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 会伴随着风险 , 而且软件能力被把持在他人手中 。 用上汽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灵魂 。
厂商和车企之间的合作 , 是一件十分考验信任度的事情 。 即便是像苹果那样有号召力的厂商 , 在新版本的CarPlay中 , 也不能撬动所有车企开放硬件底层 。 汽车硬件终归会“殊途同归” , 软件的想象空间才是纵深 。 于此于景 , 吉利要收购魅族 , 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 对于吉利来说 , 做手机不是一时的冲动 , 早在去年9月吉利就成立了星纪时代进军手机市场 。
然而在中国这个竞争及其激烈的市场 , 做手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华米OV苹果占据了绝大多市场份额 , 几乎没有多余的市场空间留给新进来的玩家 。 当然 , 对于吉利这样一家车企来说 , 做手机不是主要任务 , 大概率还是用手机反补车机系统 , 让自家的车和手机联系更为密切 。 话虽如此 , 但也不能敷衍了事造手机 , 如果手机没有销量 , 还谈什么联系 。 魅族对于吉利来说 , 就是一个合适的对象 。 除了Flyme外 , 魅族有很强大的粉丝基础和品牌认知度 , 还有成熟的研发团队 。 吉利收购魅族 , 魅族现有的资源可以直接拿来用 , 比吉利自己造手机省事不少 。
这一笔交易 , 对于吉利来说 , 是补足自身短板的一次交易 。 那对于魅族来说呢?

魅族 , 得到了什么时至今日 , 对于魅族的没落黑马依然有些耿耿于怀 , 明明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智能手机厂商 , 明明拥有出色的软件能力 , 明明产品有着不错的竞争力…明明本该如此 , 魅族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消逝 。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可说的原因太多了 , 比如说黄章家族式的企业管理 , 在2014年前魅族竟然都没有股权激励 , 这就意味着魅族难以留住人才 。 据黑马看到的一些小道消息 , 魅族给高管的股权激励 , 还是白永祥逼宫的结果 。 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 , 无从考证 , 但从股权激励实施的时间来看 , 很显然 , 魅族的企业文化中缺乏了对人才的重视 。
这可能也是魅族人才不断被挖走的原因之一 , 靠“匠心”是留不住人的 。 当初魅族拒绝资本 , 不愿拿出股权融资 , 壮大自身 , 然而在15年拿到阿里投资后 , 就直接跑去和小米打价格战 , 销量是上去了 , 利润没了 , 实体店被坑了 , 口碑下滑了 。 资本也不可能无限输血给魅族 , 让魅族去打价格战 。 魅族打价格战失败 , 也是必然的结果 。 一个小小的魅族 , 竟然因为专利费贵这事和高通交恶 。 强如苹果华为 , 也知道供应链多样化的重要性 , 你魅族到底有什么底气去“拒绝”高通 。 核心供应链单一化 , 就意味着高风险 。 与高通的交恶 , 让魅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使用联发科的处理器 , 2017年 , 在各家推出骁龙835机型的时候 , 魅族推出了高价的联发科P25机型——Pro 7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