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夭折,喜马拉雅陷入“非战之罪”?( 二 )
凭借内容、技术、流量及资本优势 , 巨头们对“耳朵经济”这片蓝海虎视眈眈 。 此时 , 压力无可避免地转移到了“喜马拉雅们”身上 。
02
知识付费难以破局
“这拨人是天生的声音爱好者 , 哪怕没有任何营收也可以不断生产内容” 。
文章图片
早些年 , 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对网络主播这一赛道进行了预判 。 由此 , 也延伸出了余建军创办喜马拉雅的初始逻辑: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内容 , 便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用户 , 以及源源不断的利润 。
2016年 , 知识付费兴起 , 整个在线音频行业迎来东风 , 喜马拉雅嗅到了商机 。 彼时 , 喜马拉雅高调入局知识付费 , 上线马东的付费栏目《好好说话》 , 并打造了国内首个内容消费节:“123知识狂欢节” 。
可两年之后的2018 , 喜马拉雅的用户付费率仅为1.8%——这无疑于一盆冷水从头而降 。
但这并未浇灭喜马拉雅对于内容的坚定 。 近年来 , “大而全”的内容战略已经烧掉了喜马拉雅大笔资金——据招股书显示 , 2020年喜马拉雅向超过16亿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版权合作共享的收入分成高达13亿元 , 同比增长43.9% 。
另一方面 , 获客成本越发高昂 , 也让喜马拉雅的营销支出节节攀升 。 仅在2020年 , 喜马拉雅营销支出就达到了16.8亿元 , 同比增加了40% 。
然而 , 喜马拉雅大幅投入并没有换来等量的回报 。 如今 , 喜马拉雅的用户付费率虽然在逐渐上升 , 却依然缺少竞争力——数据显示 , 2021年一季度喜马拉雅用户付费率达到13.3% , 但和在线视频30%的付费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
更重要的是 , 被喜马拉雅寄予厚望的付费订阅 , 因用户付费率增长乏力越发“名不符实”——据招股书显示 , 喜马拉雅目前的营收主要有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五个部分构成 , 但2018年-2020年间 , 其付费订阅收入在总营收中月仅占4成 。
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 最直观的后果便是喜马拉雅的持续亏损——此次IPO招股书数据显示 , 2018-2020年喜马拉雅净分别亏损7.74亿元、7.73亿元、6.05亿元 。
但是 , 知识付费并非喜马拉雅最大困局 。
03
成也内容 , 败也内容
“我们还是希望去坚持创造用户价值 , 继续把基础做好 。 ”
此前 , 面对流出上市消息 , 余建军曾如此回应 。 但是 , 喜马拉雅口中真正的护城河:内容 , 却开始出现溃堤之势 。
“内容参差不齐 。 ”“有的主播不够专业 , 甚至带有浓厚的口音”“双重收费挺严重 , 买了VIP , 每个还得单独收费”“慢速播放也难以保证音质平稳”“内容推荐机制匹配度不高 。 ”
事实上 , 近年来坐拥5000万以上用户的喜马拉雅 , 因内容质量与技术问题 , 引发了众多用户的不满和吐槽 。
文章图片
技术方面暴露出的问题 , 最直接的例子发生在六年前——2015年 , 喜马拉雅曾尝试推出“懒人电台”:先向用户推荐20个不同频道的电台 , 再根据用户自主选择的结果 , 利用大数据智能分发为用户进行智能化推荐 。 但是 , 在推出这项功能不久 , 喜马拉雅却因运行不佳将其下架 , 这无疑从侧面印证了喜马拉雅基础技术的欠缺 。
而在内容质量方面 , 喜马拉雅的表现也越来越难以捉摸 。
为实现快速增长 , 喜马拉雅近些年迅速扩大了UGC创作者规模 。 目前 , 喜马拉雅UGC模式下活跃创作者用户超过500万名 , UGC内容占比也高达99.67% , 2020年UGC业务的总收听时长占比更是达到51.9% 。 然而 , 随着大量的用户生产内容入局 , “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隐患也逐渐显现 。
相关经验推荐
- 洗碗机|喜马拉雅推出AI真无线耳机1S,30小时续航,专属听书音效
- |被叫电子垃圾苹果官网仍然在售 iPod Touch7已不属于这个时代
- hifiman|自主研发“喜马拉雅”芯片加持,再遇HIFIMAN HM1000红太上皇
- 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看中了直播的生意,上线独立直播App
- 客服|只为“无感”佩戴而生,漫步者LolliPods Mini使用体验
- 无线耳机|魔浪HiFiPods一圈两铁无线耳机:千元国货畅享音乐盛典!
- 显示器|魔浪HiFiPods无线耳机:随时随地随身HiFi,高端耳机该有的样子
- 大疆|影石创新IPO,活在大疆的“阴影”里?
- Hi-Fi|一圈两铁,挑战AirPods Pro,魔浪HiFiPods主动降噪有新意
- 折叠屏|大规模欠薪、IPO失败,曾叫板三星的柔性屏独角兽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