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深度长文)电源设计中的电容选用规则

芯片|(深度长文)电源设计中的电容选用规则
文章图片
【芯片|(深度长文)电源设计中的电容选用规则】芯片|(深度长文)电源设计中的电容选用规则

摘要
电源往往是我们在电路设计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环节 。 作为一款优秀的设计 , 电源设计应当是很重要的 , 它很大程度影响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成本 。 电源设计中的电容使用 , 往往又是电源设计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
一、电源设计中电容的工作原理
在电源设计应用中 , 电容主要用于滤波(filter)和退耦/旁路(decoupling/bypass) 。 滤波是将信号中特定波段频率滤除的操作 , 是抑制和防止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 。 根据观察某一随机过程的结果 , 对另一与之有关的随机过程进行估计的概率理论与方法 。 滤波一词起源于通信理论 , 它是从含有干扰的接收信号中提取有用信号的一种技术 。 “接收信号”相当于被观测的随机过程 , “有用信号”相当于被估计的随机过程 。
滤波主要指滤除外来噪声 , 而退耦/旁路(一种 , 以旁路的形式达到退耦效果 , 以后用“退耦”代替)是减小局部电路对外的噪声干扰 。 很多人容易把两者搞混 。 下面我们看一个电路结构:图中电源为A和B供电 。 电流经C1后再经过一段PCB走线分开两路分别供给A和B 。 当A在某一瞬间需要一个很大的电流时 , 如果没有C2和C3 , 那么会因为线路电感的原因A端的电压会变低 , 而B端电压同样受A端电压影响而降低 , 于是局部电路A的电流变化引起了局部电路B的电源电压 , 从而对B电路的信号产生影响 。 同样 , B的电流变化也会对A形成干扰 。 这就是“共路耦合干扰” 。
增加了C2后 , 局部电路再需要一个瞬间的大电流的时候 , 电容C2可以为A暂时提供电流 , 即使共路部分电感存在 , A端电压不会下降太多 。 对B的影响也会减小很多 。 于是通过电流旁路起到了退耦的作用 。
一般滤波主要使用大容量电容 , 对速度要求不是很快 , 但对电容值要求较大 。 如果图中的局部电路A是指一个芯片的话 , 而且电容尽可能靠近芯片的电源引脚 。 而如果“局部电路A”是指一个功能模块的话 , 可以使用瓷片电容 , 如果容量不够也可以使用钽电容或铝电解电容(前提是功能模块中各芯片都有了退耦电容— 瓷片电容) 。
滤波电容的容量往往都可以从电源芯片的数据手册里找到计算公式 。 如果滤波电路同时使用电解电容、钽电容和瓷片电容的话 , 把电解电容放的离开关电源最近 , 这样能保护钽电容 。 瓷片电容放在钽电容后面 。 这样可以获得最好的滤波效果 。
退耦电容需要满足两个要求 , 一个是容量需求 , 另一个是ESR需求 。 也就是说一个0.1uF的电容退耦效果也许不如两个0.01uF电容效果好 。 而且 , 0.01uF电容在较高频段有更低的阻抗 , 在这些频段内如果一个0.01uF电容能达到容量需求 , 那么它将比0.1uF电容拥有更好的退耦效果 。
很多管脚较多的高速芯片设计指导手册会给出电源设计对退耦电容的要求 , 比如一款500多脚的BGA封装要求3.3V电源至少有30个瓷片电容 , 还要有几个大电容 , 总容量要200uF以上…
二、各类电源中电容器的正确选用
电容器作为基本元件在电子线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 在传统的应用中 , 电容器主要用作旁路耦合、电源滤波、隔直以及小信号中的振荡、延时等 。 随着电子线路 , 特别是电力电子电路的发展对不同应用场合的电容器提出了不同的特殊要求 。 电容器的结构上说起 。 最简单的电容器是由两端的极板和中间的绝缘电介质(包括空气)[1]构成的 。 通电后 , 极板带电 , 形成电压(电势差) , 但是由于中间的绝缘物质 , 所以整个电容器是不导电的 。 不过 , 这样的情况是在没有超过电容器的临界电压(击穿电压)的前提条件下的 。 我们知道 , 任何物质都是相对绝缘的 , 当物质两端的电压加大到一定程度后 , 物质是都可以导电的 , 我们称这个电压叫击穿电压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