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


精神病患

文章插图
精神病患“戴了‘帽子’,就是有了摘不下的标签 。”4月7日“世界卫生日”,《戴“帽子”的人:精神疾患口述实录》在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首发,主编之一、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施征宇说 。
【精神病患】《戴“帽子”的人:精神疾患口述实录》以口述形式记录28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原生态”人生故事和疾病体验 。这些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物质使用相关障碍患者,书中还加入对应的专家点评和疾病科普知识,帮助读者更加立体地认识、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疾病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到,随着传统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向以“心理健康”为取向的模式转变 , 个性化医疗、个体化医疗的理念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日益普及 。与其他专科不同的是,精神科的个性化或个体化,除了具有生物学上的意义外,还包含心理和社会学的意义 。对特定精神症状和疾病过程的理解,对患者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理解,对患者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比“疗愈”本身更加重要,同时也可能是更具疗效的“疗愈” 。因此,《戴“帽子”的人:精神疾患口述实录》的潜在价值不止于在社会精神医学层面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关爱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可能在预防精神医学和心理健康促进层面开辟出一条具有专业应用价值、政策转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服务创新之路 。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锃在这本书里读到了精神病患的苦痛、平静与希望 。“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苦痛,从当事人的口述中挖掘他们的主体性 。”他对书中《住院十年,我依然在等》的案例印象深刻 。73岁的女主人公从27岁第一次因精神原因住院,至今已三次入院,在医院前后度过10年时间 。长期住院 , 她习惯了精神病院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 , 但在口述的尾声,她还期待着在加拿大留学的儿子能接她回家,期待出院以后能教口语课,把音乐融入口语教学中 。“这种希望特别有本土感 。”杨锃认为,对传统中国人而言,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精神病患和普通人是相通的 。书中其他人的讲述也是如此 , 通过这些口述,读者可以发现,他们与所谓的普通人之间,并没有深刻的鸿沟 。
“认识的人知道我在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有人会表示想来看病 , 但害怕建卡 。去社区卫生中心看高血压、糖尿病,不是也要建卡吗?但对精神疾患来说 , 建卡就像戴上了一个摘不下来的‘帽子’ 。”施征宇说,精神疾患口述实录的价值在于其大众视角,“专业人士的角度替代不了大众视角 。只有从大众的角度理解精神病患,他们才有可能不被旁人以‘有色眼镜’观看 。作为精神疾病的承受者,他们如何承受生命之重 , 与其抗争,努力回归正常生活 , ‘了解’二字难能可贵 。”
杨锃则提到,精神病患的主体性萌发和“抱团取暖”很重要,“彼此之间达到理解、互相支持所形成的小组有增能效果,也是消除污名与壁垒的强有力的工具” 。他还倡导,回归精神障碍患者当事者中心的价值医疗 。所谓价值医疗 , 就是病人认可的有价值的医疗 。
出版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丁毅表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去污名化”任重道远,作为知识服务提供者,将继续聚焦这一议题,为读者带来更多优质原创作品,为推动精神卫生工作发展贡献力量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