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

文章插图
城乡收入差距文|春尽安
编辑|文知远

一、相关理论基础(一)“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全面的社会发展,对社会各部门进行大量的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
但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有限,在投资的先后顺序上,罗丹主张将资金优先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他认为基础设施部门的建设应该在其他有关部门建立之前 。
总体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施工周期长且资本产出率高 。
政府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制定投资计划和投资顺序,否则会在工业部门发展后,出现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工业部门发展需求的问题,比如道路不畅等问题 , 从而制约经济增长 。
因此 , 要优先投资基础设施部门 , 使其适度超前发展 。
(二)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社会产出是由资本、劳动和土地决定的 , 分工协作以及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
随着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兴起,经济增长理论趋于成熟 , 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解释 。
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储蓄和人均资本存量不断变化的动态角度解释了经济能够长期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社会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时 , 储蓄和人均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索洛模型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
虽然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注意到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技术进步在内生增长理论出现之前都被看作是经济体系之外的外生因素 。
内生增长理论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系统的内部力量 , 除劳动和资本外,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来自于知识积累 。
上述这些经济增长理论都忽略了要素流动的成本和空间的差异性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经济地理理论应用而生 , 该理论在分析中考虑到了运输成本和空间因素 。
认为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效应的出现是运输成本降低的结果,企业的区位决策会受到运输成本的影响 。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这样两个代表性部门,其中农业部门生产方式较为传统,不仅生产率低下而且工资水平也极低;
工业部门的生产方式则是先进的机械化方法,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该部门的高生产效率和较高的工资水平 。
工业部门的壮大能够迅速促进经济发展,而工业部门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均来自农业部门 。
在农村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情况下 , 意味着工业部门在任何一个工资水平上都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部门将会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 。
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工业部门的扩大再生产中,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在发展工业部门的同时 ,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
此后,拉尼斯和费景汉对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做了修正,突出刘易斯模型中所忽略的农业部门,强调了农业发展在经济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只有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 才会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转移,工业部门才会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以实现扩张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