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个月学习一门非遗


花5个月学习一门非遗

文章插图

花5个月学习一门非遗

文章插图
画面由暗转明 。白素贞衣袂飘飘,神情坚定果决 。为救许仙,她历尽艰险,从昆仑山盗来仙草 。然而此时,她思索良久,将手中仙草交给了面前的小男孩 。她知道这个孩子的心事 , 也知道他并不属于这个画中世界,而是来自遥远的现实 。正因如此,她才把仙草送给他,让他去拯救另一个重要的人——一名优秀的皮影匠人 。
现实与虚拟交织在此刻 。
这是游戏《影迹》里最精彩的一刻 。开发团队挖苦挖苦团队队长萧泽贤说,他们想通过“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让玩家对皮影戏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大兴趣——“仙草”要维系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门艺术的生命 。

1

挖苦挖苦团队成员都是大学生,6名成员来自不同城市和不同学校:策划兼队长萧泽贤现居深圳,3名程序莫绍东、郭育杭、邹凌杰分散在泉州和天津,美术殳艺颖和刘世尧在广州 。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远程协作学习不算什么难事 。
他们制作的《影迹》是一款画风有些特别的解谜游戏,美术设计上参考了皮影戏的风格 。主角需要在黑色的“影”世界和彩色的“彩”世界之间切换,解决谜题,推进故事 。对这些开发者来说 , 制作一个皮影戏主题的游戏首先考虑的是现实层面:“我们团队里有两个很强的美术 , 在几个主题里 , 选择皮影可以在视觉表现这方面做得更出色一点 。”萧泽贤说 。
花5个月学习一门非遗

文章插图


《影迹》玩法明确,游戏角色的行动模式也与现实中的皮影戏相似
《影迹》从有意向到完成大概花了团队5个月时间 。起初,成员之中只有一人在高中时代碰巧看过一场皮影戏,但也记不太清了,其他人有的只对皮影有个粗略印象 , “是个非遗项目 , 很漂亮”;还有的看过纪录片,知道皮影的材料、制作过程和表演手法,但也仅此而已 。
这大概也是当下一代年轻人对许多传统文化、“非遗”的固有印象——它们很好、很美,也许还很有意思 , 但我们没有很多机会看到,也就不太容易了解它们有多好、多美、多有意思 。再说得直白一点,这些文化和艺术自身在面对年轻人时,也免不了表现出一副门槛颇高、不太平易近人的形象 。这同样不难理解:对一些把“文化传承”当成责任的人来说 , 维持一门艺术的一贯水准更重要,但对年轻人 , 以及更多的普通人来说,既漂亮,又不土 , 还符合自己的口味 , 才能真正吸引他们 。
大学生们也并不讳言想把皮影做得更“新”一点,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融合一些其他的艺术形式”——听起来有点套话,但他们的确是这么做的:负责美术的同学们在设计时找了许多照片和插画做参考,但那些参考素材都很写实 , 色调也很复古,呈现在电子游戏屏幕上有些缺乏活力 。因此,他们重做了色调,又参考了几部画风新潮的动漫,“有种新旧结合的感觉,看起来既复古,有皮影的韵味,又不会让现代人觉得太遥远、太陌生、太老气 。”美术同学们说 。
但在游戏的故事性上,年轻的创作者们又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了传统领域——《白蛇传》《西游记》《岳飞传》《西厢记》……按照他们的说法 , 这些故事既能让玩家迅速代入,又能平衡玩法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但他们又会思考:什么剧情能让场景成为解谜的载体?怎么布置流程才能让情绪和思想层层递进?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