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矛盾真相是什么?对李、杨分道扬镳的原因,杨振宁已经说过了,却一直没听到过李政道的说法 。我忆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俗话,心想杨说过了,现在且听李怎么说吧 。
获奖署名分歧《始末》中写道,李、杨早年是西南联大校友 , 后来又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友,关系一直很好,且“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 。从1951年起,他们的合作“真正开始” , 并得到奥本海默的欣赏和爱因斯坦的重视——即此一点便可看出,李、杨是多么的幸运!但他们无视这种幸运,文章接着谈及:“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署名次序问题 。在第一篇论文写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但杨振宁提出 , 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 , 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 。可惜李政道很“介意”,他“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第一篇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 第二篇署名李政道和杨振宁 。——就这样轮流坐庄也很好,但不行 。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怀 , 看来更使杨振宁耿耿于怀,但两人仍相互需要 。于是,此后两人仍有合作 , 有些学术观点经激烈辩论后能取得一致,有的重要论文“还共同署名” 。对此 , 李政道在《破缺的宇宙》一文中写道:“从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 。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 。”后面的两句话是实事求是的说法,更是令人鼓舞的说法 。它曾被李、杨共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实所证明,使人想起中国人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 。
杨振宁说,他在发现“宇称不守恒”中的功劳比李政道大 。1982年,他在《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产生经过》一文后记中说:“李政道先是反对这种(有关宇称不守恒的)观点 。我力图说服他……后来他同意了我的意见 。”《李政道传》则说:“这一发现是李政道先找到突破口的”,因此“论文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 , 杨振宁在后” 。然而,据《李政道传》说,“到斯德哥尔摩领奖时 , 杨振宁突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 , 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 , 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 。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君 。秦对李政道说 , 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 。这样李才勉强同意” 。
再往后 , 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刊登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 。杨振宁看到校样后说“文章里‘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要和李政道讨论”——又是“排名先后”问题 ,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 , 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君之前 。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 。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 , 凡是文章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 。当天晚上 , 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 。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
相关经验推荐
- 杨振宁的成就,杨振宁的成就是什么
- 杨振宁老婆,杨振宁
- 杨振宁诺贝尔 杨振宁 诺贝尔
- 杨振宁贡献?杨振宁贡献有哪些
- 致敬杨振宁 杨振宁颁奖词
- 杨振宁?杨振宁国籍是哪国
- 杨政宁,杨振宁
- 林志颖最新消息 林志颖最新消息赛车
- 欧洲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欧洲疫情最新消息
- 白培中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