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心肌炎是什么症状 心肌炎是什么症状( 三 )


(2)痰热多见咳嗽有痰,胸闷胸痛,烦躁不安 , 心悸气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3)湿热多见头晕困倦,胸闷纳呆,心悸怔忡 ,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红苔腻,脉濡 。
2.后期分清气虚、阴虚、气滞血瘀
(1)气虚多伴面白少华,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胖嫩,脉弱无力或结、代 。
(2)阴虚多见口干唇燥 , 渴而欲饮,心悸胸闷 , 五心烦热,盗汗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
(3)气滞血瘀多见胸背疼痛,郁闷憋气,长叹气,心悸不安,口唇发绀 , 爪甲青紫,舌上瘀斑或瘀点 , 脉细涩或结、代 。
3.识别病情轻重
(1)轻证仅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倦怠乏力,善太息 。
(2)重证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爪甲青紫,汗出肢冷,脉微欲绝 。
4.辨脉象
(1)数脉年长儿一呼一吸脉来六至以上,谓之数脉;幼儿一呼一吸脉来七至以上即为数脉 。风热、湿热、痰热扰心皆可见数脉 。
(2)迟脉年长儿一呼一吸脉来三至以下,谓之迟脉;幼儿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即为迟脉 。心气虚、气滞血瘀证常见迟脉 。
(3)涩脉三五不调 , 时快时慢 , 脉来艰难如轻刀刮竹,谓之涩脉 。气滞血瘀者多见涩脉 。
(4)促脉脉来频数,时一止复来,谓之促 。风热、湿热、痰热扰心证多见促脉 。
(5)结脉脉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 止无定数,谓之结脉 。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气滞血瘀等可见结脉 。
(6)代脉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方来 , 谓之代脉 。脏气衰微,心气虚、心血虚等可见代脉 。
二、治疗原则
1.基本治则宁心复脉 。
2.具体治法初期以祛邪宁心复脉为要,“邪去则正安”,分别施以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清热化湿、化痰通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痹等法;慢性期以扶正养心复脉为主,祛邪为辅,“养正则邪自除”,采用温振心阳、益气养阴、扶正祛邪等治法 。刘弼臣教授强调本病病位主要在心,但治心并非止于心,可调理他脏以治心,常用调肺养心、清胃养心、健脾养心等法 。
三、分证论治
1.邪热犯心
证候表现:头痛流涕,恶寒发热,咳嗽,咽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肌肉酸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促 。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感受外邪而发 。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 , 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 , 热毒上扰则头痛,肺失清肃则流涕、咳嗽、咽痛 。热毒之邪侵犯于心,故见心悸,气机不畅则胸闷胸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促均为热毒之象 。
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复脉 。
方剂:玄参板蓝根汤(刘弼臣经验方)加减 。
方解:方中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生甘草、桔梗清利咽喉;牛蒡子、山豆根、锦灯笼解毒利咽;紫丹参、苦参、万年青、蚤休活血宁心,调律复脉 。
加减:邪热炽盛者加黄芩、山栀、生石膏加强清热泻火之力;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疏风通窍;胸闷重加木香、郁金、枳壳理气宽胸;胸痛重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脉促者加鸡血藤、丝瓜络活血通脉 。
2.湿热扰心
证候表现:面色晦暗 , 倦怠乏力,胸部憋闷,心悸气短,善太息,舌质暗淡 ,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结代 。
证候分析:本证或由外感湿热侵犯上焦,扰动心神;或脾运失健,水湿内停,郁而化热 , 湿热互结,上蒙心窍,扰动心神导致诸症 。
治法:清热化湿 , 宁心复脉 。
方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味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