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是什么?粽子是怎么来的?( 二 )


粽子的来历三
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据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 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 , 称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 , 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 其 震远同湖州粽
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2、粽子的禁忌
1、忌未熟先吃
包粽时,我们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弄熟 。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
2、忌保存太久
已包好的粽比较好尽快吃掉 , 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 。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比较好放于阴凉透风的地方 。
3、忌大量进食
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 。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需有克制,并且尽量趁热吃 , 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
4、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刺激胃酸分泌 , 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 。
5、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 , 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比较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6、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轻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
7、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 , 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 。
 
【粽子的来历是什么?粽子是怎么来的?】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