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熊孩子”变成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让“熊孩子”变成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文章插图

让“熊孩子”变成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文章插图

让“熊孩子”变成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文章插图


一、无处不在的熊孩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有许多碰到熊孩子的经历 。转角遇见熊孩子——这是古往今来谁都无法避免的头疼问题,就连体恤百姓、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曾在知命之年遭遇熊孩子的恶作剧,惹得老杜大声诉苦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杜甫便记录下了遭熊孩子戏弄的场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
杜甫在诗中写了什么呢?他说道:八月里的一场秋风,把我屋顶上的三层茅草刮走了 。它们沿着江河,被吹到了对岸 , 一些高高地挂在了树上,另一些则飘落到了池塘和洼地里......就在这个时候,南村的一群熊孩子居然忍心欺负我这个老头儿,当着我的面儿把茅草抱走跑了,干出了如盗贼一般的事情 。眼看马上就要下雨了,我急得冲着这帮孩子叫喊着:快还给我 , 快还给我!结果,喊了半天,口干舌燥,也没能要回来,我只好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如此说来 , 熊孩子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千古难题,缺乏教养的熊孩子在古代也一样存在 。然而,孩子并非生来性恶,只因他们在幼年时期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与习惯 , 才渐渐变得目无尊长、顽皮赖骨、不轨不物 。
二、以诗化人,以诗养德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观察世间万物、人情风俗,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还可以抒发心中的不平与怨气 。不仅如此 , 学《诗》能让我们懂得如何侍奉父母、忠于国君,同时还可以增长见闻,知道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同样也能运用到文学体裁的“诗”的意义中来 。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因其社会功能,肩负着启蒙与教育的意义,与此同时,诗歌独有的字数和韵律特色使其成为了孩子最容易学习与记忆的文学样式 。对于孩子来说,诗是最好的启蒙读物,优秀的儿童诗宛若天籁之音,长久滋润着孩子的心灵 。正如吕坤在《演小儿语·序》中所云:“童时习之 , 可为终身体认 。”
虽然,古代并未有明确的儿童诗概念,但早有许多易于孩童持诵的蒙学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每三字、四字一组,像一首诗一样,通俗押韵,朗朗上口 。其中,《弟子规》便是一部经典的三言韵文,对孩子的立行坐卧、着衣饮食、事亲敬长、洒扫应对等多个日常方面做出了示范,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性与习惯 。
如个人行为规范:
让“熊孩子”变成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文章插图


如长幼之道规范:
让“熊孩子”变成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文章插图


如待人处事规范:
让“熊孩子”变成文明守礼的好孩子

文章插图


《弟子规》篇幅不长,却几乎总括了孩子生活的全部领域 , 结合具体小事引导孩子端正行为,如诗一般,富有韵律、节奏明朗 , 既简洁又合乎传统道德的要求 , 孩子们从小传唱,铭记不忘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