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对孩子哭的方式,正在塑造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应对孩子哭的方式,正在塑造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插图

父母应对孩子哭的方式,正在塑造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插图
在家长课堂上,一位妈妈提问说 , 3岁的孩子遇到问题不会处理,只会哭,怎么办?
这位妈妈举了个例子:

因为快上幼儿园了,妈妈希望孩子多去户外玩 , 多去接触小朋友 。但孩子有段时间总是不愿去 , 一听说要出去就哭 。每次妈妈问为什么 , 孩子只说“不想出去 , 不出去”,再问他或者坚持让他出去,会哭得更厉害 。每每这样的情况,奶奶就急忙走过来说,“不知道就不说了,不出去就不出去,在家玩也一样” 。在外面遇到和小朋友之间的问题,就更加是这样,只会站着哭 。

我们了解到,孩子白天主要由奶奶带 。老人带得特别细心,有什么问题还没有等孩子说出来,就被解决了 。一遇到问题或者难一些的事情,孩子一哭,奶奶就赶来,常常是抱着,连哄带骗过去 。

孩子遇事只会哭,确实是一件让家长焦虑的事情 。就像这位妈妈说的:“说小了,这个影响孩子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和人际关系发展,说大了,这样长久下去 , 孩子长大了有啥出息?”
父母应对孩子哭的方式,正在塑造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插图


解决先得懂原因
这位妈妈的话有道理,如果任其发展 , 问题可能真的不小 。
但是,只要家长明白原因,掌握方法 , 这个问题能解决 。
孩子碰到问题哭,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 , 主要原因一个是心理因素,一个是方法问题 。
首先是心理因素 。
心理因素往往是家长带给他们的 。比如家长遇到问题就回避、责怪、不能忍受孩子承受挫折等心态 。即使家长不说,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长生气、焦虑、回避或者不知所措的心情,在感受到这些心情后,他们表现出同样的状态 。
不一样的是,家长会通过压抑情绪 , 或者通过呵斥孩子、打岔做其他事来掩盖情绪;而孩子会通过本真的“哭”来表达 。
心理学家科恩在他的书《游戏力》中写了这样一个“第二只小鸡”的实验,他这么写道:
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 。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 。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 , 重新四下走动 。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在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 , 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接下来第三步 , 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

科恩的结论是:受惊的小鸡通过观察第二只小鸡的状态,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

父母应对孩子哭的方式,正在塑造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插图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 , 父母如果是一只“镇定从容的小鸡”,他会感受到,父母会有办法,因此孩子也不会过于焦虑和不知所措 。慢慢地,他们自己遇事也会学习这种状态 。

二是方法问题,即是否知道怎么处理 。
一般是家长从小没有给孩子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 , 尤其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是引导孩子的好机会 。
在这位提问妈妈的案例中,一方面 , 孩子在幼儿园之前,年龄尚小,太复杂的事情还难以理清逻辑关系,需要父母辅助描述;另一方面,词语的积累需要在日常过程中通过交流表达来提升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