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吸金40亿元,夹缝中的协作机器人拐点已至?丨36氪新风向( 三 )


半年吸金40亿元,夹缝中的协作机器人拐点已至?丨36氪新风向

文章插图


(图:传统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区别)
2011年,富士康郭台铭曾表示要在三年内布置100万台机械臂,但很快不了了之 。韩峰涛曾撰文分析道:“因为3C电子制造最主要的流程是零件装配,机械臂需要和工件进行实际的物理接触,这就要求机械臂要感知到力的大小 。”彼时的工业机械臂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基础 。
受益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3D视觉和力觉技术 , 3D视觉所建立的三维信息可以反映物体和环境的状态 , 实现接近人类的感知模式 。协作机器人内部安装力矩传感器 , 可以实现类似真人手臂的真实操作 。
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在过去两年,连续主导投资了三家机器人公司,思灵、非夕和珞石 。出手的关键逻辑就在于,智能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有可能解决农牧业场景中的非标动作,实现一个养殖加工环节的标准化,进而提升管理的标准化 。对于拥有全产业链的新希望集团而言,任何一个环节标准化后的提效价值都会被放大 。
例如,以往养猪场虽然有成熟的车载机器人,轨道机器人等,但仍然局限于负责图像识别和信息传输等功能,类似用可移动的24小时智能摄像头,来鉴别猪场异常情况 。
据了解,目前新希望正在让几家公司在畜牧加工全产业链场景中分别探索一部分的自动化任务,并在新希望投资集团下成立新希望智能设备制造公司 , 不仅投资,更与这些机器人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 专门聚焦农牧产业场景下的智能解决方案 。例如新希望与思灵机器人正在探索用机器人完全接管猪舍内的管理,“养殖是一个生命培育的过程,从母猪发情、受精,怀孕 , 小猪出生,育肥,期间需要防止猪生?。?要给它打疫苗,这个过程很复杂 。"
就拿给猪打疫苗这一动作来说,新希望投资集团副总裁刘栩对36氪表示,“生猪是一个有机活物,每只猪的重量大小都不一样,不可能像工业机器人那样所面对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 。未来用机器人打针,首先必须基于视觉,判断具体接种的位置 , 再基于力觉 , 在末端控制打针的力度 , 同时结合猪只体温判断猪的健康状态,以在最合适的时机完成接种 。"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和产业场景必须密切配合,因为准确判断位置和控制打针九度背后都需要一整套AI算法,积累足够多的场景数据不断去迭代优化算法 。所以,从这一具体案例来看,智能和协作机器人做的是模式创新,塑造了新的竞争变量,而不再和四大家族“死磕”高精度和高速度性能 。
二、通用和定制的交叉路口
在B端行业 , 通用和垂直向来难以平衡,这一行业难题也将协作机器人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也是过去一年各方竞争的焦点 。
一类是研究协作机器人出身的通用型公司,例如孵化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节卡科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创办的遨博智能,及系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的艾利特,另一类则是更重行业需求的垂直型公司,如珞石科技、镁伽科技 。
先看第一类公司,因为通用型协作机器人公司创立时间更早,最先开启在3C电子、汽车零部件、食品纺织等新场景应用或进口替代,所以市占率较高,遨博、节卡分列国产品牌的第一和第二,2020年共占据43%的市场 。
通用型的特点更侧重协作机器人产品本身,试图将协作机器人“原教旨”特点发挥极致,注重工业场景和非工业场景的跨界应用 , 可以按照客户需求在各种应用场景中执行各种任务 。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足够便宜、简单易用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