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022,中国私募失速的一年


再见2022,中国私募失速的一年

文章插图

再见2022,中国私募失速的一年

文章插图

再见2022,中国私募失速的一年

文章插图


2022年对于私募行业来说,并不平稳 。
行业的新陈代谢仍在继续 , 许多百亿级的私募由于业绩不佳开始被投资人抨击,光环逐渐褪去;但也有众多新锐私募选择在这一年成立,给低迷的私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
这一年 , 多数成长股投资者业绩惨淡 , 出来向投资者道歉的大佬也比比皆是;而深度价值的投资者们在熬过了漫长的寒冬之后反而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另一方面,主观多头普遍因为表现不佳而被市场质疑时,所谓危机阿尔法的CTA策略同样经历大起大落 。
临近年末,预期的急转,又让理财和债券产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抖动,让人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就被几乎所有的资产类别虐了一遍 。
市场的动荡下,中国二级私募基金自2019年以来迅猛扩张的态势也在如今的周期往复面前显露疲态 。
根据中信中证的统计,2022 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整体规模缩量明显,较年初减少 8773.78 亿,大幅下降 24.4%,其中市值缩水 4939.39 亿[1],这也意味着 , 净值回撤成为规模缩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这种气候下,赎回的压力也是如影随形 。
在2023年之初,远川通过对2022年私募行业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复盘,总结概括了2022年私募的十大关键词 。在一系列的事件中 , 我们看到一场私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
01 出大于进
过去一年,私募行业的「准入门槛」显著提高 , 尤其是面对「公奔私」的选择,基金经理们显然需要有更多的考虑 。
2022年5月中下旬,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其中一条关于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的细则规定 , 在行业内掀起了许多讨论 。在该规定之下,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 。
换句话说,基金经理如果想要离开公募,创办或者加入私募,管理私募基金产品,就需要从之前的静默3个月延长到静默1年 。
机会成本的陡增,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影响了基金经理的职业选择 。毕竟3个月不要说投资静默,就是完全居家静默,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但一年的空转 , 则会突破许多人的心理底线 。从效果来看 , 静默期新规之后,「公奔私」的消息明显开始减少 。基金经理们当然也还在离职与跳槽,但大量的选择也停留在了公募与公募之间的互相消化和挖角 。
此外,中国基金业协会还在近期拟对2014年1月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进行修订 , 并将名称修改为《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 。征求意见稿对资金实力的明确规定也体现出了监管的新要求:私募基金的实缴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在初始募集规模方面,私募证券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创业投资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
从数据来看,全年私募管理人登记办理通过1280家、中止224家、不予登记2家,与此同时,全年监管已注销私募管理人2217家 。私募基金管理人存量全年负增长,继续强化了“出大于进”的调整趋势 。
因此,不论从准入门槛,还是从存量监管来看,整个2022年私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然进一步深化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