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的历史变迁_古筝百科


古筝艺术的历史变迁_古筝百科

文章插图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曾描述了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 ,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曾描述了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 , 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兹后,筝常常因之而被称为“秦筝”了 。
筝的早期形制 , 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礼倠记》的佚文 , 说是“五弦筑身也”,但其时五行学说盛行,究竟是记录的原始筝制还是臆测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一般认为 , 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筝,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筝 。
近年江西贵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两张十三弦筝,这件珍贵的文物 , 弥补了早期文献记载的不足,它表明古筝早已传入中国南部,且其形制业已发展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 。使我们明白了十三弦筝并非产生于十二弦筝之后 , 而是早就与之并存的筝制了,只不过早期的十三弦筝多用之于雅乐,称之为“颂琴”而已 。
汉代早期对于真秦之声的秦筝显然是有所讳忌的,官方记载的音乐史志均未见著录 。但民间酒会却往往以弹筝击缶为全部的音乐活动,后世还盛传着邯郸女子秦罗敷弹筝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见西汉时秦筝在民间已经流传很广了 。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 , 主要是弹唱的筝歌 。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 , 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最初由徒歌,进而为但歌,逐步发展成为六、七种丝竹乐器更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相和歌” , 在未歌之前和弄后有所谓“五部弦”、“六部弦”,就是弦乐合奏的前奏和间奏曲 。而筝、笛则是其中的主奏乐器 。汉代还有《筝笛录》的专书,记录有“胡笳”等曲目,这是筝曲器乐化的开始 。而后,又由相和歌产生了纯器乐的“但曲” 。张永《元嘉正声伎录》(公元424——453)载有“但曲”七首:《广陵散》、《黄老弹》,《飞龙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鹃鸡游弦》、《流楚窈窕》等 , 都是器乐合奏曲,同时也是筝独奏曲 。就这些曲子来说,都不是秦声而是楚声;其结构规模,比起西汉“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的筝歌来,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筝的崛起乃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飞跃发展的 。
表演艺术和乐器构造性能的进步总是相互促进的 。汉魏相和乐的筝,已基本定型,一个六尺长的上圆下平的琴身,上张十二条弦,高高的柱子 , 弦急声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弹起来筝筝作响 。比起声音细微的七弦琴和体积笨重的瑟来,筝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 。演奏已有了“大兴小附 , 重发轻随”的勾搭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弹筝技巧已没有多大差异了 。这时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驺虞》、《鹿鸣》等 , 又有当代民间的新声,正如《古诗十九首》所说的:“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 , 秦筝以其清新美妙的音乐倾倒了无数的诗人骚客,现存古代的筝赋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贾彬、顾恺之等都是汉末、魏、晋时人;弹筝的名手,除了郝索、陆太喜等民间筝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谢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贵人也竞相习弹,蔚成风气 。这一时期是古筝艺术史上空前兴盛发展的黄金时代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