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为什么能从饮料中分出来( 五 )


总之 , 两晋时期茶不仅是人们提神解渴的饮料,在茶使用价值被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同时,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茶给人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精神愉悦,茶于是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茶成为日常待客的饮品,在宴会上经常出现 , 能够助聚会之雅兴;饮茶之风在文人中兴起 , 为茶吟诗作赋,引为雅举;茶被用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和操守,是清廉的标志 。这一切可以说明,茶文化在该时期已形成 。
(三)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初步发展期
南北朝是朝代更迭、斗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思想交融碰撞 。相比北朝,南朝社会较为稳定,物质生产较为富足 。西晋末年,很多士族从北方迁往南方,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南朝的社会状况及南北朝之间人员的往来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该时期茶己经成为南方较为寻常的饮品 。《宋录》是一部记录南朝宋史实的著作,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这表明住持安徽寿县八公山的法师昙济道人侍奉王子,是以“设茶茗”相待 。南朝齐世祖武皇帝(483—494年在位)萧赜是一个佛教信徒,也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 , 他在位期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在他的遗诏中曰:“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 并要“天下贵贱 , 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 , 开创了“以茶为祭”的先河 。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萧赜将茶视为检行的标志,这是两晋时期“以茶养廉”的延续;另一方面 , 茶与饼、干饭、酒脯等相提并论,说明茶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饮品 。《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亦载:“傅诏李孟孙宣教旨 , 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 。”该文同样证明 , 南朝江浙一带,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寻常的饮品 。《洛阳伽蓝记》记载 , 当时魏定都洛阳,为奖励南人归魏,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滨设归正里,又称“吴人里” 。于是,南方的饮茶之风也传到中州之地 。有位叫刘镐的人效仿从南朝投奔北魏的王肃,“专习茗饮” 。有人说他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 。自此朝贵宴会虽设茗饮而众人皆不复食 。可见当时随着南人和北人的交流往来,茶已经向北方传播,但饮茶之风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习惯 。
南朝处于继汉开唐的阶段,无论诗赋、散文、文学理论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的思想特点一是崇尚清谈高雅,二是喜欢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会自然的深刻道理 。终日谈说,会口干舌燥 , 演讲学问又不比酒会可以随心所欲,谈吐举止都要恰当 , 思路还要清楚 。而茶不仅能提神益思 , 还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 所以玄学家也爱喝茶 。于是 , 茶与文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范文澜先生在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时曾经谈到 , 早在西晋,文人作赋,茶、酒便与瓷器联系起来 。而到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士人把饮茶看做一种享受,开始进一步研究茶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越瓷的发展 。
南北朝时期 , 道教思想大行其道,佛教在这时正处于一个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艰难发展的时期 。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佛教徒坐禅念经 。而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他们都爱喝茶 。于是,除文人之外 , 和尚、道士、鬼神 , 都与茶联系起来 。南北朝时许多神怪故事中出现大量与茶有关的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南朝刘敬叔著《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年轻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陈务妻好饮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 。一日鬼魂在梦中相谢,次日陈务妻得钱十万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 。《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位老太婆在市上卖茶,从早到晚壶中茶也不见少 , 所得钱皆送乞丐和穷人 。后州官以为有伤“风化”,将老太婆捕入狱,夜间老婆婆自窗中带着茶具飞走了,证明她是一个神仙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南朝法瑶和尚好饮茶,活到九十九岁 。南朝齐梁(479—55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丹丘子、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仙人” , 这里指饮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效 。这些茶与丹丘子、黄山君等仙人和神怪的传说 , 反映了早期道教提倡饮茶,并对茶的功效的认知 。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在东晋和南北朝之时,茶已进入了宗教领域,尽管此时还没有形成后来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一般物态形式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