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小说为何在明万历年间突然消亡?


杨家将小说为何在明万历年间突然消亡?

文章插图

杨家将小说为何在明万历年间突然消亡?

文章插图
杨家将小说为何在明万历年间突然消亡?明朝有哪些杨家将的小说?
杨家将小说的突然消亡 , 一定与社会的重大变故和人为操纵有关 。付爱民先生在《明代杨家将小说的发展与播州杨氏家族》中进行了细致推演,他认为,这一切很可能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二十九年(1601年) , 明政府平灭播州土司杨应龙有关 。
历史上的播州,位于现在的贵州遵义老城,那里有杨家将的另一支血脉 。明代初期,播州杨氏发展到了顶峰,这一切都得益于明政府的大力扶持 。
杨家将小说为何在明万历年间突然消亡?

文章插图
当年朱元璋发兵征南 , 播州杨氏审时度势 , 在各土司中率先来归,对明王朝顺利实现统一堪称有功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明太祖对播州杨氏格外宽容,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 。朝廷除了不向播州征收税赋之外,还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 。
杨氏土司的势力越来越大,很多朝官也畏之三分 。遇有紧急边情 , 政府还要从播州征调兵将抵御外寇 。在具备了军事和经济实力之后,播州杨氏开始重视起家族的地位和名望 。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 明初大学士宋濂(1310—1381)所作的《杨氏家传》出炉,这部书为播州杨氏追祖溯宗,巧妙地考证出他们是宋代杨家将的后裔 。
元末明初 , 借助于各种艺术样式的广泛传播,杨家将已名满天下,附会名门可以使播州杨氏获得更高的威望和荣耀,而借助于宋濂之口认定此事,它的可信度与含金量就更高 。
宋濂是明初最有影响的文臣,朝廷的礼乐制度多由他来制定 。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 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当年传诵一时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就是宋濂的大作 。
宋濂的这篇檄文第一次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理念和口号,反复强调讨元北伐是为了“逐胡虏、除暴乱 , 使民皆得其所 , 雪中国之耻” 。这些思想确立了明军讨伐元军的正义主题,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由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操刀播州杨氏家传,对于确立并提升杨氏声望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 。
据《杨氏家传》披露,播州杨氏一世祖杨端原籍太原 , 与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业同族同宗 。唐朝末年,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应募入伍,随大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政权 , 在当地当了酋长 。他的后人杨昭始终没有子嗣,恰逢杨延昭之子充广到广西为官 , 双方联宗通谱之后,杨充广把儿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自此以后,播州杨氏就是地地道道的杨家将后人了 。
历史上,播州杨氏也是英雄辈出 。两宋时代,他们为抗击契丹、西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宋末 , 成为抗击元蒙入侵西南的主力,杨家将的故事得以继续传承与发扬 。
1206年,南宋宁宗时,杨贵迁的第六代传人杨粲请求大举北伐以雪前耻,最后虽然没能成行,但彰显了播州杨氏的爱国精神 。宋理宗时,元人已非常强盛 , 杨粲之子杨价自愿请命,屯兵江南,声势浩大,威震敌胆,使得北兵多年不敢南犯 。
杨价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文继续坚守播州 。杨文曾上书朝廷,献上御敌三策,指出元兵南侵之所以能如入无人之境 , 关键在于没有拒敌于城门之外 。元兵攻占西南时,他派兵北援四川 , 西救云南,为危难的南宋苦苦支撑局面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