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机器人|轻薄游戏本愈发强劲的幕后功臣——第三代Max-Q技术

文章图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 厚重的机身设计几乎成了游戏本给人的刻板印象 , 而这两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性能轻薄游戏本诞生 , 例如今年雷蛇推出的灵刃14锐龙版 , 甚至可以在16.8mm的机身里塞入GeForce RTX 3080 , 着实打破了我们对小尺寸游戏本的认知 。 这背后除了有芯片工艺以及散热技术的进步 , 更离不开我们今天的主角——Max-Q技术 。

早在2017年 , 作为Computex主题演讲的一部分 , NVIDIA就宣布了针对高端游戏本的新计划——GeForce GTX with Max-Q Design , 将超级本(Ultrabook)与高性能GPU进行整合 。 为此NVIDIA推出了一系列Max-Q版本GPU , 核心频率与TDP相较普通版本都有所下降 , 从而实现减轻散热压力的目的 。 不过这种降低TDP等核心参数的做法 , 一定程度上带来较大的游戏性能损失 , 也引起发烧友的议论 。

直到GeForce RTX GPU出现 , NVIDIA不断将AI技术与Max-Q技术进行融合 , 推出诸如DLSS、Dynamic Boost等新特性 , 加之大幅改进的显卡能耗表现 , 极大提升了MAX-Q游戏本的基础体验 。

搭载第三代Max-Q技术的GeForce RTX 30系列GPU , 则是Max-Q技术与AI驱动融合的充分体现 , 终于让轻薄游戏本“遍地开花” 。 这背后的第三代Max-Q技术 , 究竟有什么优势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深度融合AI的第三代Max-Q技术

据NVIDIA官方宣传 , 第三代Max-Q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四项:针对功耗分配优化的Dynamic Boost 2.0 , 针对噪音控制优化的WhisperMode 2.0 , 改善显存读取、改善游戏表现的Resizable BAR , 以及被玩家们爱称为“大力水手”、基于AI深度学习的DLSS技术 。
突破性能桎梏:Dynamic Boost 2.0

运行3A游戏大作时 , 由于笔电默认功耗墙的限制 , 很容易出现“GPU有难 , CPU围观”的情况 , 造成了性能浪费 。 NVIDIA推出的Dynamic Boost 2.0动态加速技术 , 通过AI网络技术动态分配CPU与GPU之间的功耗 。 GPU高负载运行时可以从CPU“借用”功耗 , 从而实现更强的性能发挥 。 提升了能效利用率 , 也就改善了游戏性能表现 。

Dynamic Boost 2.0技术的功耗调度是双向的 , 打破了传统游戏本固定功耗墙的桎梏 , 更进一步发挥整机散热系统 , 充分挖掘游戏本的性能潜力 。 搭载Dynamic Boost 2.0的GeForce RTX游戏本在显卡性能方面更加出色 。

相关经验推荐